Tuesday, October 31, 2006

再遊寶藏巖

DSC07903

進入寶藏巖處的圍牆,充滿活力的標語。(攝影:jolene5719)

1. 再遊
 寶藏巖。上次來的時候是兩年前,為了採訪參加台北雙年展的葉偉立與劉和讓,兩年後,雙年展又來了,然而這次他們沒參展,也不再是合作的伙伴,各自發展創作。但葉偉立還一直住在這裡,和他的partner吳語心,連續三間整理過的屋子,分別做為展示寶藏巖寶藏的博物館、工作用空間與暗房,以及喝茶照相館本店(同時也是葉偉立或吳語心在這裡的棲身之處)。
 這次是為了台北市文化局辦的「台北藏寶——看見寶藏巖」的活動。活動廣告上寫著:「『台北藏寶』是台北市政府揭示城市隱逸靈魂的宣言!也是一項城市人回到自然懷抱、重建人際倫理的計畫!」關於文化局、居民、駐村藝術家三造之間,我已聽過太多不同的「立場」與「發言」,唯獨沒從居民的口中聽過隻字片語。
 我不是田野調查者,也不是憤恨不平想伸張什麼的正義之士。那天聽廖咸浩來學校演講,他說,台北市文化局的文化政策之一是「關懷弱勢」。我甚至可以非常鄉愿而粗糙地丟出一句批評:「真正的弱勢是沒有聲音的。」菁英們決定了弱勢,再決定怎麼安頓(處置)你們。具有一點點左派理想的文化首長能有這般遠見已經要偷笑了,台北市民。批評是既簡單又複雜的一個動作,來寶藏巖這天,我不想批評什麼,只是想來看看這個地方。

02. 天線寶寶
 我遲到了半小時。走到主舞台這邊的時候,廖局長已經結束了致詞。舞台上是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執行長蘇瑤華解說著活動。局長正與人討論,我經過並與他打了招呼。天氣很好的寶藏巖,除了有剖面外露的壁立屋舍之外,今天有當代藝術相伴,鈴木貴彥的透明旗到處飄揚,黃蘭雅的仿生創作,依傍半毀的房舍與樹木如刺般生長。在進來這裡的路上,黃沛瑩以鐵管黏製而成的紅色另類燈罩,在籃球場的藝術市集前面當引路燈。
 台北藝術大學的舞蹈系同學演出三齣舞碼,從一男一女的老派浪漫舞蹈到二女如西部牛仔般地推拉、暗算,再到最後三女一男在「家庭電影俱樂部」前的爭寵劇情,尤其最後穿著旗袍病態捧心的誇張舞者……這一切非常酸地諷刺了寶藏巖的現狀和情調一二,用一種畫面來形容,大概就是「站在破敗房子前面看眾人爭奪所謂權利的退伍老兵」。

複製 -DSC07959

家庭電影俱樂部提供大家茶餘飯後的娛樂。(攝影:jolene5719)
 在植滿各式香料蔬果的草圃,有小木板寫著植栽名字。小白菜,香茅,木瓜,蒜頭,空心菜……,綠色菜園和藍天之間夾著千層派一樣錯落的樓房,最高那間,一位阿伯穿著汗衫往下看著正在熱鬧發生的一切。他站的陽台外面,還掛了一隻黃色的天線寶寶。
複製 -DSC07937

這,,,天線寶寶太小了。就在右上角……(攝影:jolene5719)


03. 砌一堵牆然後放水填滿
 我的手臂被蚊子叮了好幾個包。爬上階梯,我要去看今天開放的藝術家工作室。
 這裡的巷弄不清,大概只有威尼斯的水巷可以比擬。地圖無用,入口里民辦公室牆上的十來個信箱,就說明了裡面路不好找的處境。
 首先路過「身聲演繹劇場」。室內掛滿了純粹裝飾或者可以發出聲音的樂器。牆面上則是以炭筆畫的線條圖騰。看店的人說:「所有的樂器都可以拿起來敲打喔!」並且拿起一隻非洲鼓咚咚地打了起來,邀我加入。我問:「你們平常也在這裡嗎?」她說不。只是為了這次展覽來布置成這樣。
 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Asako Ostuka)抱著她兩歲不到的可愛小男孩。她製作了許多T-shirt,張掛在房間裡。工作室最裡面一個房間,還有幽暗的一角,擺放小如神像的玩偶,像被供奉似地。危顫顫的小樓梯,通往樓上黃真倫(Allen Wong)和楊若梅的工作室。這對情侶檔一個香港人,一個客家人,分別拍照和書寫,對象是寶藏巖的貓咪。在一個還有浴缸的房間,掛滿了貓的照片。他們認為貓能夠出入人所未能的空間,翻縱、跳躍,再鑽入牆角細縫,捕捉貓的身影不是要拍惹人憐愛的大隻貓,而是發現生物與空間的新關係。
 來到葉偉立和吳語心的工作室。和我上次來的時候有些不同了。葉偉立引我們上樓從屋頂平台看景。他們花了好些時間整理這三間房子和周圍的環境。叼著菸的葉偉立還是一樣看起來恍恍地,穿著他的藍白人字拖鞋,緩緩講著最近這裡的事情。可能這些都早被考慮進去了,我總這樣覺得。這一切還被我停放在「等待釐清」的部分。至於語心帶我們過去看的花園與池塘,非常神奇地把人家要拆的房子改建為小庭園。砌一堵牆然後放水填滿,植物對寶藏巖來說是基本地景,無論在屋頂、花盆,還是水裡。
複製 -DSC07989

鳥瞰葉偉立和吳語心整理的小花園。(攝影:jolene5719)

 李國民的工作室,則幾乎是吳中煒的基地。隨地起碑的告示牌,有意義或者無意義的,尤其一張「不要欺負寶藏巖」是最醒目者。我走進屋內,中午吃剩的飯菜還在桌上,房子裡堆滿雜物,牆上盡是塗鴉。或許,這就是最基進的反抗?我得好好想一想關於權利義務,和社會資源這件事。
複製 -DSC08000

不要欺負寶藏巖(?!)(攝影:jolene5719)


04. 寶藏嚴
 離開寶藏巖的時候,經過那座鎮山之廟,寶藏巖寺。旋開水龍頭,冰涼的自來水沖在手臂上。被蚊子咬的地方依然紅腫,愈來愈大。以指甲強力按壓,想以痛感止癢,終究那些壓痕不敵腫的力量,又被撐平了。
 來到籃球場的市集,沒有敦南誠品前面攤販的機警生殺之氣(畢竟得躲罰單),也沒有南海藝廊的花樣繁多。某位攤主看我不停抱怨蚊子可惡,主動拿出防蚊液相借。我並沒有因此買她的東西,反而買了隔壁兩位戴著漂亮牛仔帽的小女生賣的德國1974年玩具人PLAYMOBILE。一隻人50元,馬也是50元。我開心地挑選了德國郵差造形及其他三位伙伴,外加一組野餐桌及杯盤,殺價不成,最後還是以250元成交。

geobra-aaa

這些玩具後來排在家中某處(攝影:jolene5719)
 離開寶藏巖的時候活動還沒結束。來這裡做了一天相擾的訪客,看了一些微笑到有點僵硬的展覽。整天下來讓我印象最深的前三個畫面,除了前述老伯家陽台掛著的黃色天線寶寶,還有里民辦公室外面,貼著昔日生活照的公布欄——旁邊鋁製的框上焊著「寶藏嚴」三個大字。最後,則是無所不在的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寶藏巖共生聚落中繼住宅申請作業」(其中一張因為染了水漬,局長的印鑑糊成一片……)。

DSC07970

局長……(攝影:jolene5719)

 那次局長演講時曾說:「關懷弱勢就是照顧多數。」


繼續閱讀...

Friday, October 27, 2006

小班日記:幽幾穿藍色襪子

yuki-1027-mushroom


繼續閱讀...

Tuesday, October 17, 2006

實情是……

——小班去塗溝村的前半天

 早上九點的飛機,匆匆往嘉義。坐著還有點忐忑不安,我沒有坐過螺旋槳一路喀啦喀啦轉,在天上如海上漂的這種。
 成功降落水上機場。因為是軍用機場,裡面還停了幾架不太像民航機的東西。小班還有點起床氣,一下飛機在接駁車上就打電話給吳瑪悧的助理陳佑琳,她便請人開著藍色廂型車來載(小班,你真是作威作福的媒體)。一路上那來載我、看來與我年紀相當的年輕人並不多話,我問他是這裡人嗎?他答是。後來才聽說,他也是台藝大畢業的,回來幫忙這次展覽。
 他開車載我一路往塗溝社區。塗溝是什麼鬼?這名字聽起來很奇怪。大概20分鐘車程,在路邊看見一塊板子「塗溝村→」。彎進通往塗溝的小路,他說:「嗯……不知道他們遊去哪裡了……」
 路邊是小房子和小路。開了幾分鐘聽見嗩吶鑼鼓,應該在附近了。一隊人馬早就穿戴著大傀儡和自己做的毛毛蟲面具,伴隨舞龍舞獅在田旁邊遊行起來。阿公們和阿嬤們很認真地走,一路上也沒忘記用手搖晃屁股後面像是用馬桶幫浦加流蘇做成的尾巴。這次展覽的另一位協同策展林純用告訴我,這次配合金府千歲聖誕的遊行,廟的管理委員會竟全數贊成用大家做的傀儡,來替代行之百年的傳統遊行尪仔和道具。
DSC07742aa
披著豹皮的阿公與遊行隊伍。

 太陽很大。我看到隊伍的最後是佑琳和丁丁。下車喊她們,佑琳給我防曬油,叫我快點擦在手和脖子。丁丁說:「快點,前面有花枝頭很可愛。」
 一路上都有人放鞭炮,就像傳統習俗裡該有的都有。當遊行隊伍通過,有人在自家三合院稻埕前擺香案拜拜。
 我想去前面看,於是自己向前追上遊行的人群。半路上一一和藝術家、參與的南華大學教授、吳瑪悧打過招呼。阿公阿嬤小朋友。路過雜貨店,佑琳替我買了一條毛巾和一罐水,天氣實在太熱。小班高興地學大家把毛巾披在脖子上,這才知道毛巾的重要啊。最後,在接近遊行終點的廟埕,終於看到花枝頭。
 丁丁和我指指點點說花枝頭很可愛。她更可惡,裝熟敲前面拿花枝頭的阿公:「ㄟ阿公,給阮照一下這個好否?」我們拿數位相機亂拍起來。
DSC07757aa
小班與花枝頭。

 阿公說花枝頭很重。我們問裡面是什麼?他說是棉花和布。
 中午結束遊行。大家是一早就開始,我半路加入。圍在廟旁邊的石桌子,馬上有大鋁盆裝的油飯端出來,香噴噴。我和丁丁於是和大家一起拿粉紅色塑膠碗分食。丁丁還去旁邊工作室的冰箱,拿了台啤和大家喝起來。
 吃油飯的時候,小班、丁丁和鍾局長、南華的李謁政老師、隔壁大崙村村長李忠明聊天。村長口才很好,講藝大利藝術家Stefano來駐村時候的趣事。飯一下就吃光了。
 發呆。我和丁丁酒足飯飽,突然覺得好想睡覺。


繼續閱讀...

Friday, October 13, 2006

公共性論述建立的願望

——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一二
DSC07741b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指導,嘉義縣政府文化局主辦,「台灣水企畫整合有限公司」執行的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1],延續2005年「日照嘉邑北回歸線夏至藝術節」,卻一改藝術家以現成作品介入公共空間的作法,7月25日至10月中旬藝術家長時間駐村創作,並於10月9日起陸續在遍布嘉義縣的各個駐村據點,與居民一同舉辦「駐村活動完結大團聚」的連續五日活動,上山下海,展現藝術家駐村與居民互動的成果。
 有別於「節慶式」的藝術節,「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由長期投入「新類型公共藝術」(New Genre Public Art)[2]的藝術家吳瑪悧擔任策展人、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陳泓易為協同策展人。藝術家與學者結合而成的團隊,獲得嘉義縣文化局長鍾永豐[3]的支持,邀集十六位藝術家[4]於嘉義縣內布袋鎮布袋社區、太保市春珠里、水上鄉塗溝社區、大崙社區、中埔鄉和睦社區、竹崎鄉紫雲社區、大林鄉三角里、阿里山鄉豐山社區、來吉社區、十字社區等地,進行駐村創作計畫。
 在策展論述中,策展人直指台灣當代藝術文化環境上的缺陷,並以法國為例,點明「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社會性格,認同196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現代主義式信條鬆動、趨向公共性的發展:
 在當代藝術與鄉土文化之間我們衝撞出許多的想法。在進行了許多的文化策略與藝術實驗之後,我們面臨了許多瓶頸,這些危機正好可以讓我們檢視與思考自身的處境。二次大戰後,歐洲的藝術菁英份子紛紛出走美國,使得歐洲的藝術發展產生巨大的危機,此時歐洲創立了文化部,馬勒侯(Andre Malraux)成為歐洲首創先例的第一任文化部長,同時也是歐洲文化政策思想的創始者,其文化政策理念的實踐重新塑造了歐洲的文化藝術面貌,讓藝術從菁英的特權變成了每個人每一天的一種生活實踐經驗。
 1.文化與藝術不能只是由社會菁英壟斷獨享。如果文化是一種資本,它應該是一種共享於全民的資本。也就是說,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藝術融入生活之中,生活裡的每一個面向都具有藝術,更進一步來說,藝術不只是一種形而上的知識與理念,而是生活之中的一種經驗與實踐。
 2.藝術理念與文化政策在實踐的過程必須積極的轉化成某種「文化行動」(Action culturelle)或是某種「藝術行動」,它才能真正對社會文化產生具體而且本質性的影響。
[5]
 在論述中,策展人重申行動之必要,以及非菁英藝術的價值追求,並且指出「嘉年華式的活動煙火似乎僅為媒體曝光而閃耀,藝術停留在淺盤與虛華表面,不能累積與與居民的深度對話以及與土地的深入交流,幾年來的藝術節活動仍然無法內化成文化本質中的具體能量[6]
 ……這個藝術在實踐的過程之中事實上包含了更深層的關懷;從居民擴大到整個環境的自然與人文,它將變成一個藝術行動,一個環境藝術行動,透過每一個社區的居民與駐村藝術家的努力,我們將在成果創作作品之中再現土地與人文跨領域的多元面向。從土地到生物,從有機植栽到鳥類生態,從社區文史記錄到溪流漂流木,藝術家將從環境與人文文本中所有的元素得到啟發,表達到我們對生活的環境與生態最終極的關懷,我們已經對社區的進行詳細的調查與了解,我們將嚴格選擇出最恰當的藝術家駐地生活,藉由社區人文特色與環境認同,由居民的自主意識共同創作出認同於環境與土地的作品。[7]
 這次的活動在10月9日起的成果發表,可視為策展願望的初步實現。實地參與10月9日於塗溝社區的發表(結合當地金府千歲聖誕的廟會活動)經驗,以及對於參與藝術家、當地參與居民的採訪,得知此間行動過程一二。
 對照1998年於鹿港舉行的「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由省文化處、鹿港鎮公所、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華梵大學、空間、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室主辦),兩個活動的屬性、行進方式略有差異。八年前在展地引起諸多抗議的展覽過程,如今有居民接受度高、參與意願大的改變。展覽無法量化比較成效,或者粗略地以各方面條件對應評價,但是從藝術家進駐公共空間裝置作品的創作型態,到長時間居住當地並與民眾建立合作模式的方法,可以見到作品實物「介入」公共空間的作法轉為「新類型公共藝術」所倡議的形塑公共論述的可能。
 過去,「與民眾互動」的展覽方針在1990年代後期以降,成為台灣特定場域(Site-Specific)展覽的政治正確指標。在「歷史之心」(1998)之外,由民間企業基金會主辦的「土地倫理」[8](1998)等展覽,也呼應人與環境的共存議題做為展覽之名,自此之後,許多在戶外場域(特別是街道、市區等公共空間)的展覽,紛紛以民眾互動為展覽訴求,作品以裝置為大宗。這類展覽風潮持續至2001年左右逐漸消沉,同年,仍舊由富邦藝術基金會主辦、張元茜策畫的「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幾乎成為特定場域展覽的尾聲。而這次展覽的場地在消費氣息濃重的台北市東區,除了人與環境的互動議題之外,對於消費社會、時尚、次文化等範疇議題的討論,成為延伸的話題。
 當代藝術展覽不再言明互動或者公共議題,在各縣市處處舉辦的各式「節」、「慶」、「季」等活動模式,卻急起風行,或可成為比照對應的大眾活動現象。當代藝術如果並未因為訴求公眾性的展覽而接近大眾,近十年後嘉義的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或可成為觀察的一個對象。實際的行動、新創作方式的選擇,以及過去社區總體營造推行的成果,讓展覽甚至可以更直接地喊出「藝術是生活之中的一種經驗與實踐」此類口號,證明了幾年以來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外在環境條件改變,而當代藝術展覽在社會實踐上面臨種種折衝——社會大眾輿論的、經濟的,以及當代藝術自身的自主性,似乎也逐漸混合出了一條道路,趨向公共性論述建立的願望。

註釋:
[1] 展覽相關資訊參照活動網站http://www.chiayiartfestival.url.tw/index.htm
[2] 「新類型公共藝術」(New Genre Public Art)指「不是傳統陳列在公共空間的雕塑,而是以公共議題為導向,讓民眾介入、參與、互動,並形塑公共論述的藝術創作」。它也許有形(如壁畫、裝置),也許無形(如行動、表演);有的長期存在,有的短暫停留,但都以公共利益為依歸。這個詞彙隨著2004年《新類型公共藝術》一書的譯著,正式成為台灣當代藝術論述之一端。相關言說可見Suzanne Lacy,《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悧等 譯。台北:遠流出版,2004。
[3] 鍾永豐(1964-),佛羅里達大學社會學碩士。出身美濃菸農家庭,詩人,1994年組「美濃愛鄉協進會」,投入美濃反水庫抗爭。1997年參與「反濱南運動」與高屏溪河川雨水資源保育運動。1999年與吉他手林生祥整理家中傳統菸樓,成立「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與「交工樂隊」,2000年獲金曲獎非流行類最佳作詞、最佳專輯提名與最佳製作人獎。2001年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秘書,2002年任台南縣府新聞室主任及機要秘書,現為嘉義縣文化局局長。相關履歷摘自嘉義縣文化局網頁主管簡介http://www.cyhg.gov.tw/16/cultural/about/leader/right.htm
[4] 參展藝術家包括梁莉苓、蔡江隆、盧銘世、孫華瑛、黃蘭雅、蘇絲薇、郭弘坤、張新丕、黃文淵、吳淑惠、溫曉梅、翁朝勇、康雅筑、萬錦珠、Sefano Giannotti(義大利籍)、王耀俊。
[5] 陳泓易,〈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策展論述〉,未出版。
[6] 同前註。
[7] 同前註。
[8] 「土地倫理」展,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政府指導,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主辦,張元茜擔任策展人,1998年12月12日至1999年3月12日富邦建設公司在台北市區的幾處私有土地上舉行,參展藝術家包括周舟、黃志陽、顏忠賢、劉時棟。「土地倫理」一詞來自李奧帕德(Aldo Leopold)的《沙郡年記》,書中期待土地與人的關係能以和諧的方式來進行。張元茜在策展論述中指出,「文明發展與自然保護間的思考是面對21世紀時最重要的課題。「土地倫理」展覽的主旨就是邀請藝術家從藝術創作上提供一個視覺角度參與這項議題。」引文出自「土地倫理」展覽折頁,富邦藝術基金會,1998。


圖∣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10月9日於塗溝社區的成果發表一景。社區老人高舉藝術家共同創作的面具、旗幟進行廟會遊行。(攝影:小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