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1, 2007

小小班

小小班

英姿煥發的小小班。(攝影:小班的爸爸)

 70年代的某一天,小小班在阿嬤家騎著一隻長得像小熊的怪獸。
 那時候的小小班白天住在萬華的阿嬤家,一個每天都可以看到火車經過的地方。
 小小班當時最要好的盆友是奶嘴,其次是玩具。
 小小班長得很像一位小帥男。但事實上,小小班是個女的。


繼續閱讀...

Monday, May 28, 2007

小班日記:高雄一日

Kaohsiung
高雄。小班很不熟的一個地方。

 早上8:45的飛機。松山機場難喝得要死的熱咖啡。小班往高雄短暫停留一日。
 印象中灰濛濛的空氣。出了機場的馬路寬闊,機場捷運施工中。砂石飛揚。精雕細琢的路標和路燈都和台北全然不同(有一種行事上把重點搞錯的感覺)。
 結束一天在美術館的行程,晚間,難得在高雄碰面的小如同學帶我到最近才開張的「夢時代」吃晚餐。一條新開的馬路,一座巨大的商場。英國來的Marks & Spencer,摩天輪,各國風格的料理以分區的方式在這座商場裡並存。在看不到灰塵的夜裡,港邊有近年陸續規畫開放的空間,成為這個城市最具特色的夜景之一。
 新光碼頭邊85層樓的大廈。我住的房間在46樓。一夜失眠,在房間裡把各國電視頻道轉了再轉,從Travel and Living到CNN,法國的娛樂節目到德國的政論節目,還有日本電視台的小劇場播映。凌晨4:00還是睡不著。累得昏了,早上10:00醒來,拉開窗簾才看到,原來白日的高雄港長這樣。


繼續閱讀...

Saturday, May 12, 2007

黑夜的獨家訪問

—蔡宛璇的〈夜間漫遊〉

1. 逆向
 夜景。
 所有畫面隱藏著一個逆向的量感。黑色的,關上的,模糊的,正在離開的,搖晃的,沒有人的。
 有一些看來清晰的部分,例如文字,或者夜景中的光源。但正是這些清晰的部分,將整體帶向更大的不明確之中。

2. 那些搶戲的燈
 無論是早期的創作或到最近的〈夜間漫遊〉,光線是作品裡相當重要的質素。蔡宛璇提道,夜晚的燈光像是劇場的聚光燈,有種戲劇性的效果。
 就著燈光,故事在台上演出,燈光投射之處,就是視覺的焦點。
 蔡宛璇的〈夜間漫遊〉在各地收集了夜晚的影像,它們是城市或鄉野的某個角落,或者也可能是持相機或錄影機的手沿途的經過。這些影像部分以定格的方式呈現,或夾以持續行進的錄影片段。影像之外,切入不等的聲音與文字,來自天或者海的聲響,以及更多人所製造出來的,各種自己和物件的聲音。
 身陷〈夜間漫遊〉的影像與聲音之間,光線迷詭,燈光暗示劇情的位置所在,但隨機組合的視覺與聽覺卻充滿著斷裂感(discontinuity)。這不是一則整體的文件紀錄,卻被以相似的性質串連、縫合。它不指向某個特定的事件,每一個黑暗的畫面裡總有光源,脈絡不一,意象各異。
 如果要將整個「故事」銜接,唯一的線索是黑夜。
 事實上,「故事」並不存在。
 戲份最多的是那些燈。

3. 什麼沒被說出來
 夜晚的光源讓事物顯現。畫面中的那些發光體,在一個切斷脈絡的場景之中,甚至得以回歸最純粹的狀態;它們照亮物事,而那些被照亮的卻無法取代它們,以致成為最神祕的部分,亮得令人費解。
 黑夜裡的黑狗。淨空路上的交通號誌。緊閉的鐵門。停著如雕像的卡車。影子。空無一物的攤販。這些被選取的畫面在光線的作用下以逆向的方式,呈現一個固定的狀態。隨著影像的流動,這些相對固定的畫面成為意識暫時可以依賴的憑藉,但所有的「已知」卻召喚出背後更巨大的未知,正如一盞盞明亮的燈光,什麼也沒照見,除了更大的空洞。
 這些黑夜裡的事物,伴隨著不必然同時收集而來的聲響,被呈現在沒有固定組態的序列之中,光的來源與被照亮的部分,指出了本身之外不明的那個部分,同時,黑夜的景色暗示了另一個相對的白日世界。那個曖昧似乎不存在的世界。

4. 連戲
 聲音是〈夜間漫遊〉幽微畫面之間切換的喘息。

5. 與世隔絕的時區
 在〈夜間漫遊〉裡,時間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被體驗。除了視覺的畫面接換影響了時間感的作用,聲音更像是一條延長線,拉開了時間,儘管沒有什麼因此被拖延。
 帶有重複性的聲音特質,敲碎了前進更新的時間感。人所製造的聲音多得不知凡幾,聽來卻又一樣平板。誦經的聲音是不休止的咒念,嘈雜聊天沒有結束的時候。海浪、雨聲是有史以來就沒停過的聲響。時間在這裡找不到可供查詢的線索,收訊不良的焦慮讓聲音充耳即成雜音。
 〈夜間漫遊〉畫出了一個時區,混合著與世隔絕的悽惻和清明,在燈光熄止的時刻才告完結。
 而燈卻始終亮著。

6. 倒反日常
 人的種種作為在〈夜間漫遊〉中摸黑行進。聲音顯現了其中部分,而影像將人工世界以負向的處理方式彰顯。關於人的影像不在〈夜間漫遊〉裡正面表示,而是如鬼影以虛空現形。片中不在場的人物讓觀眾成為唯一的參與者,被邀請踩踏在紙箱鋪成的道路上,與那些不知道是誰的誰一起圍觀黑夜。
 從作品的內部來看,〈夜間漫遊〉如同把裡布外翻,亮出這個世界平時隱藏的部分,以些微的光線包裹住巨大黑暗,在照亮的同時揭露暗面存在。而另一面,展場的裝置上,紙箱抽掉原本中空容納的性質,扁平至極地成為踩在腳下紮實的地面。在蔡宛璇過去的作品中,紙箱是可以堆疊、倒轉、建構的材料,藉由大量的紙箱排列,她創造一個暫時性的、軟性的空間,隨著強光的注入,塑造出戲劇性的效果。而〈夜間漫遊〉將這些紙箱化為襯托影像與聲音的引路裝置,在漆黑的夜間景色裡,召喚觀眾經驗裡關於破舊場景的記憶,擁擠的、煩亂的、因為潮濕而變質的日常,在影像的轉瞬變化之間,也隨著腳下的紙箱一一密合、收攏,藏在最平凡的外表裡,將熟悉的影像、聲音與氣味,重新組裝。

7. 黑夜的獨家訪問
 夜晚,文明藉著光以啟蒙的姿態介入沉默的世界,保證一個沒有死角的安全地帶。蔡宛璇的〈夜間漫遊〉則從每一個有光的裂縫穿入,以細碎片段重建黑夜的現場。光與聲音的線條在幽暗的空間裡交錯,表面靜止卻躁鬱不安。這一則黑夜的獨家訪問,是夜遊者地圖上不曾出現的導覽。亮著的室內與室外,孤絕且蒼涼,以倦容映現對面的白日時光。

tsai
圖∣蔡宛璇 夜間漫遊 現場裝置(轉自高雄市立美術館的網站)

▌後記
 這篇文章應國藝會「科光幻影」展覽而寫。
 清明節的假期前後,我們首次碰面。她留台的時間短暫,行程匆匆,那幾日我也忙(忙什麼我也忘了),只記得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在email和手機聯絡總是陰錯陽差下,終於見了面。在公館的小咖啡店,她帶來以前作品的介紹,和這次預計進行的作品計畫。從台藝大時代的作品,到法國求學期間所作,蔡宛璇多半以燈泡、紙箱、釣魚線、紙張、布料做為主要的創作媒材。作品裝置在陰暗、錯落的畸零空間裡,讓我滿訝異於一個小女生可以獨力完成這些有「吃掉整個空間」霸氣的作品。我感覺她對於空間以及光線的處理,總是帶有「浪漫」的成分,卻又用一種具有攻擊性的企圖建構出來。
 蔡宛璇也寫詩,有一本詩集《潮汐》。
 後來,她的一些作品和從事聲音創作的男友共同完成。而這次的〈夜間漫遊〉,則去掉了大多數的現場裝置,主要以聲音與影像的連續接合為表現的方式。展場裡的紙箱則延續自她以往的創作媒材,也來自這件作品所需的氣氛。
 相對而言,這件〈夜間漫遊〉和她以往的作品形式不大相同,老實說,在寫完這篇拖稿快一個月的文章前,我沒看到完整呈現的樣子,甚至僅有的已知是她提供給我的demo影片,前後大約2分鐘。幸好,這些素材對於觸及這件作品大致足夠,但也因為如此,我始終不安(合理的拖稿理由之一),寫得很慢。其中的部分原因,也可能是這個任務對我而言,有點像是和這位小詩人的比賽,也在找一種書寫的方式,回應作品的氣息。


繼續閱讀...

Tuesday, May 01, 2007

小班日記:烤肉和划船

 上個星期日小班和一堆人去烤肉和玩。
 在不到一圈的麻將之後,我們出發往濛濛谷的對岸去。在諸位號稱登山社的高手努力下,很快地火升了起來(其實打氣桶幫了很大的忙),只見甜不辣、肉片、玉米、茭白筍、香菇......都一一進了眾人肚子。
maggie常陵和思嘉
努力烤肉的maggie、常陵和思嘉
 澳洲男孩阿凱帶來他的新小船。阿凱和東龍為小船舉行了下水首航,讚不絕口,力邀眾人都上來划一趟。小班是不會游泳的膽小鬼,在他們的打包票不會翻船之後,也跟著他們出海去玩。
小班東龍和阿凱
小班的臉上寫著害怕二字
 我們烤了很多食物,包括好好吃的蝦子。
烤蝦子
當然烤肉的網子不是這張......這是拿來當盤子用的烤肉網。
 除了烤肉,天黑之後我們還到球場打球。好久沒打了~跑兩下就喘得要命。結束了充實的一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