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07, 2005

遺忘與記憶的雙重操作


-陳崑鋒2001至2005年「開放空間」系列
1.開放
 2001年至2005年之間,陳崑鋒完成了一系列的畫作。這些作品尺寸不大,以規格化的30×23公分為範圍,命名為「開放空間」,實則為日記系列,以塗繪與拼貼共存的方式,公開個人的經驗記事。
 從這些「日記」中,無從得知畫者的任何祕密。在看似慷慨的公開行動裡,我們只能循著從「記錄」到「展現」的轉換過程,嗅出真正像是「祕密」的部分,挖掘這批如考古出土文物的檔案。
 日記做為一種文體,暗示了作者為其賦予的功能與定位。從最簡單的層次而言,日記私密且誠實,它並不預設給作者之外的人閱讀。作者與文本的關係密切,對於作者(也應是唯一的讀者)而言,它近乎信史,其中的符號系統也大可以只為這獨一無二的作者/讀者而存在。
 不以文字為記錄載體的日記,以帶有不確定性的造形語言記錄而成。祕密保存在這些不確定性之中,進而獲得了偽裝慷慨的可能。作者既已決定了作品將被公諸於世的命運,其所攜帶的各種訊號,則成為觀者意想的唯一支柱。
2.記憶
 對於「開放空間」系列作品而言,「記憶」無疑是其中一道隱藏的題旨。被當做「生命經驗的記述」加以期待的文本,對畫者而言即是個人的生活印象投射。在創作的當下,記憶既是成就作品的必要能力,也成為作品生產之後被期望的功能之一。
 柏拉圖(Plato,427?-347?B.C.)在《斐多》(Phaedo)裡記載,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曾在他與斐卓斯(Phaedrus)的對話錄中,敘述了埃及國王吐哈姆斯(Thamus)與發明文字的神祇多斯(Thoth)的辯論。
 多斯說道:「寫作能使人們更有智慧,增進記憶力。」
 吐哈姆斯卻說:「噢,善於創造文明的多斯!發明家並非最能評斷其發明價值的人。就文字而言,你的這項發明將會導致人心健忘,因為他們不再增強自己的記憶能力,他們將會依賴文字,勝於花時間記憶自己。你的發明幫助的是回憶而不是記憶。你的追隨者將會聽聞許多事情,卻無法從中學到什麼。他們看似全知而充滿智慧,實則一無所知。」
 吐哈姆斯質疑文字除卻人類記憶的能力。
 文學評論家引用這段對話,論斷小說有「記憶/塗銷」的雙重功能,創作者能夠藉由作品,展示「遺忘/記憶」在文本和創作理論上的雙重操作(註)。不像詩歌擁有廣大集體記憶的背景,以及文體上的音韻節奏做為暗示,小說似乎生來就具有遺忘的特質,讀者按照時間的軸線一路前行,卻注定要邊讀邊忘。故事持續進行。所有一路邊看邊丟的,最終都會在作家的巧妙安排之下,讓讀者重新憶起。
 對照於造形藝術,抽象的線條及色彩沒有敘事的基礎,也未提供畫者及觀者按圖索驥式的解讀樣板。在「開放系列」中,對於畫者與觀者最大的興味與挑戰,即是來自於非具象的基調,保留了看似悖反卻合一的可能。那些塗塗抹抹的色塊與筆觸,加上看來非常明確而清晰的照片取樣,構成了對寫日記/讀日記的作者而言,一部既能記住又要遺忘的雙重文本。那些譬如昨日死的過去種種,被寫畫了就等著被再拿出來重看,當它們被反覆地切碎攪拌、複製再造,宛如新生的同時,卻又不斷顯露出遺留的痕跡。
 日記是記錄者存在的拓本。「開放空間」竟以不斷埋葬過去鋪陳了向前的路子,既不斷塗銷過去,也不斷地創造未來。
3.後視
 「開放空間」系列進行的同時,陳崑鋒也持續其他系列的創作。事實上,所有這個時期的作品,都共有了某些相同特質。
 2004年左右的「Reloaded」系列,我曾經以畫面中屢次出現的汽車後視鏡圖像,做為整個系列的隱喻。後視鏡的存在是為了提醒駕駛人行車的安全--當車子前進的時候,也該注意身後的路況。那些已經被拋在後面的事物,必要時還是得仔細察看。當然,就算你不看,它一樣還是會固執地在你前進的同時,在那方小小的鏡面裡,不斷地播映,多事地提醒那些遺棄的痕跡。
 「開放空間」系列,同樣以那些「遺棄的痕跡」做為畫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每一幅畫面中,陳崑鋒安排了為數不一的照片穿插其中。照片的內容來自於他的生活--工作室,汽車,作品,住所,或者人物。這些照片將某一時空的景物攝入其中,成為第一層的記錄。而後,他將這些照片再次沖洗、變造列印、切割……,以具體而微的姿態鑲嵌在「開放空間」系列的作品畫面之中,其上或再施以顏料塗刷。
 這些由各種記錄記錄而成的另一個記錄,跳出了私人日記的圍牆,面對觀眾。對於不明就裡的觀者而言,這些被標本似地羅列的訊息,只能以觀光的步履一一玩賞。
 在不同時期的「開放空間」作品裡,可以看見陳崑鋒對於不同技法的嘗試、耽溺、丟棄。無論塗畫或者拼貼的手勢如何略微地改變,整體而言,「開放空間」表露出來的氣質仍有一貫,是寫日記者怎麼也改換不掉的情性,這類細節的察覺,也成為無從得知明朗故事的觀者,面對塗銷之餘還能夠勉力成就記憶之處。
4.品味
 就整個系列而言,創作者雖然層層疊架起不斷覆蓋的畫面,深具媒材肌理的變化與層次,但卻無意構築空間的議題。這些表面空間的堆疊,營造了時間深度的意味,甚至是情感層面的譬喻。看似煩躁迷亂的各色筆觸,實是以一種佯裝無謂的潔癖姿態爬滿畫面。雖然殘破卻不具殺傷力的照片,方方整整地錯落於畫面之中,一如玻璃櫃中的蝴蝶標本,乾枯而美麗。飽和的色澤、各種不同質感的顏料,以隨意覆蓋的方式構成畫面的主要成分,它們不是斑駁的淒美,更像是滿溢的果醬,傳達一種甜美的衰敗氣息。
 這些特性為「開放空間」系列造就了一種菁英的質地。若再撿拾畫面裡密碼一般片段的文字符號如「Long Island」、「CB Scene NYC」……等,在陌生阻絕的意象之外,甚至加強了某種階級品味的表徵。
 這些特定的印記對於記錄者而言,是事蹟的代號,對於觀者而言,卻只有成為普遍印象的來源。
5.過去
 最終,「開放空間」系列所編織的,並不是作者的故事,而是一種遺忘與記憶過程的展現。在方寸的畫幅之中,儘管承載了許多混合了人、事、物的風景,對於陳崑鋒而言,繪畫的過程融合了感受、記憶與遺忘,之於觀者,瀏覽一系列畫面之時也僅能從隱晦的隻字片語中,旁觀他人喜怒哀樂如何地被揀選與拋棄。
 我們一面看著,卻又一面淡忘。對於創作者而言,那些充溢畫面的形色線條與開門見山的文字符號,交相參差為永遠除不盡的過去,不斷湧來,卻也不斷離去。

圖∣陳崑鋒 開放空間042 2005 混合媒材 30×23cm
(註)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頁121。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為何圖看無呢?還是我電腦的問題ㄌㄝ??

jolene5719 said...

是阿我也看不到
我覺得是圖檔出了點狀況
不過呢
很故意地點進去
還是可以看到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