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02, 2006

小班逛市集之二:新一代設計展



●什麼都要錢的一種展覽
 今年已經是第25屆的「新一代設計展」,是一年一度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同台較勁的場所。雖然舉辦多屆,今年還是我第一次到現場看展。過去曾經看過許多「藝術相關科系」的畢業展或跨校聯展,面對「新一代設計展」,許多展覽呈現、態度、行情上的不同,讓我頗為驚異。
 簡單來說,設計科系為主的「設計展」和純藝術科系的「畢業展」,最大的不同在「氣氛」。說「氣氛」未免太過抽象,但「氣氛」來自於每一個實在的細節,方方面面的特質綜合起來的確如此。
 比如說,設計展在世貿一館舉辦。世貿大概是辦「國際藝術博覽會」等級的場地。在這裡辦意味著花錢、場面大,也意味著觀眾是要買票進場的,各家參展者想辦法證明自己的魅力吧。即便入場門票需要200元,官方發出的新聞稿上明言寫著三天有破六萬人次的參展人潮,實際上,我在星期日及星期一兩天也都見識了「擠爆」的人群,多半是學生。會場裡,我看見設計科系學生是以「打群架」的方式在做展覽的。他們對於自己的作品深具信心(無論對於自家作品程度好壞有無自覺),對外,每個學校都在比高下,對內,同一院校裡的每個設計系所也在相互較勁。每個攤位,都可以看到大聲叫賣的、拿著畫冊、海報在展場主動向觀眾介紹並兜售的,儘管這樣看來有點「廉價」了(如果是就一個「展覽」來期待展場氣氛),但是賣不賣的確是非常根本的問題。
 這就是設計科系從事者普遍要面對的環境及現實。做為一個學生,他們已經被訓練得要認清這一點。無論是他們的作品本質上仍脫離不了實用或者具有經濟效益,或者在現場的各種行為,我幾乎可以獲得這樣的結論:「錢」是所有的答案。
 現實是很殘酷的。設計學系總體而言是一個讀起來很花錢的科系(為了平日的作品、畢業的展覽、畢業畫冊的印製,每個人在學費之外還要負擔很多),尤其是私立學校。在近年來台灣設計科系頻頻創立,競爭激烈的情形下,普遍而言卻可以看到表現較優的校系多半是私立學校。例如今年展覽裡展場總體規畫獎項的前三名得主,分別是樹德科技大學、銘傳大學、實踐大學。其他個人獎項更不用說,獲獎者多半出自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平面設計系等。
 在激烈的校際競爭之下,出現了某些名師效應。明星老師成為學院校系的招牌,但是我卻更希望看到主打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本身。
●消費者做決定
 幾場和「錢」有關的展覽,檔次不同,訴求不同,發生的場所也不一樣。從這些展覽可以看見一些微妙的現象,比如就空間而言,從商展標準備配備的世貿展場,到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這是所有場地裡唯一標榜「創意」者),再到高度關係著市民生活街頭,它們在文化活動(甚至是被期待為「具有經濟效益的文化活動」)裡所扮演的載體,能夠發生多大的作用?它們所具備的特色及功能,是否與活動密切地發生關係?
 今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強打「年輕藝術家」,雖然很多畫廊遵守了這個遊戲規則,但實際上,在畫廊界和其他領域裡,所「認定」的「新生代」或者「年輕藝術家」是有出入的。一般而言,要真正進入畫廊市場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條件配合,畢竟這些創作不是一個500元的小物,它們也不是這樣被期待的。
 牯嶺街的創意市集和新一代設計展,讓觀眾體驗到了熱情。這樣的熱情成為支持創作最大的力量,但是回到市場的邏輯,賺不賺錢則是另一個指標。怎麼讓消費者掏出鈔票買單,終究是要靠本事的。

圖∣新一代設計展剪影。左上:東海大學工設系右上:新一代設計展門面、左下:實踐大學建築系、右下:時尚故宮—old is new摩登T-shirt設計展。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藝術是為自己感覺而創作,設計是別人透過設計師神奇的魔法而呈現出來的創作,也就是為他人的感覺而創作,其中的差別可想而知。──[錢歹賺,子細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