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物質是最迷人的甜心

——關於王亮尹的繪畫

1. 攤開在眼前
 在經常被通稱為「新世代」的藝術家群裡,許多從事繪畫的藝術家都在作品中展現了足以被化約為新世代的特徵。雖然,世代之說未必妥切,但是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確實說明了某些共有的趨向,可能是繪畫技法的偏好相當,或者表現題材的近似,他們並不必然相互影響或關連,卻烹煮著屬於這個世代的滋味。
 而王亮尹一系列的繪畫作品,不失為觀察或者思考其中傾向的對象。
 提到王亮尹的作品,即刻浮現腦海的不是蛋糕就是貝果。無論是哪一種糕點(味蕾通常將它們判斷為麵粉和糖構成的食物),它們做為被描繪的對象,佔滿畫面。事實上,除了西點之外,部分畫中的物事還包括了蔬菜、餐盤、人物、玩具等。或許食物容易聯想到口腹或者慾望,但令我感到興趣的是它們做為王亮尹表演的場所,她藉著描繪這些對象之物,向我們展示的正是最物質的物質,透過她的繪畫技巧、題材的選擇——或許正像她所偏好的展覽命名方式,類似回文的句型——繞了一圈之後回到問題的起點,物質,攤開在眼前。或許也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真相就在外部」(Truth is out there)。

2. 當代靜物
 在繪畫的歷史上,靜物做為被描繪的對象,通常伴隨著重現室內生活的趣味。在畫面中,被描繪之物經常被放置在某個安定之處,桌面最為常見,偶爾還有縐折的綢布或者織錦夾在靜物和桌面之間。蘋果旁邊有刀,檸檬旁邊有金屬的器物,這些靜物可能被藝術家以某種平衡的構圖彰顯畫面的穩定,或者藝術家也喜歡以各種色彩之間的關係,表現光線下的世界,表達空間維度和距離。除了某些超現實畫家拿「物」來當作挑釁語言或者符號的道具,其餘描繪「物」的作品,通常在畫面中鋪陳一個「環境」,這種安排的背後意味著對秩序和事物間關係的恆定性,彼此協調並合理地存在,它們共同為一種永久保持的象徵性站台。靜物依著桌面,桌子擺在房子裡,房子建在地表的某處……,一切都如預期地讓人放心。
 然而,王亮尹筆下的蛋糕們忽地杵在畫面之中。它們被擱在一個失去脈絡和背景環境的畫面裡。就像描繪玩具或者其他題材一樣,這些物做為被觀察、描繪之物,它們與外界其餘事物的關係闕如。那些蛋糕或許和玩具一樣,非常容易被帶往與消費或者慾望相關的批判,但我寧可切除這部分的演繹,將它們「停」在這裡——做為物,或者單純的物件,像沒有發動的車子停在畫好方格的停車場裡,它們具備行動的能力卻此刻靜止如沉睡的一堆物質,烤漆和玻璃都恰如其份地是那麼一回事。蛋糕或者馬芬,牛角,草莓多拿滋,它們個別停在畫布裡。這些物件的集合可以視為王亮尹製造的物質地圖,其規則一如旅遊書上格狀排列的觀光客必遊景點照片,或者速食店附上圖片的菜單。去掉背景,彼此成為同等級的圖例。在某種意義上,米蘭大教堂和大笨鐘之間的關係,一如薯條和腐皮卷,拜四色網版印刷術之賜,它們都標上了開放時間和價錢,我們皆可理解的存在之物。
 但究竟,王亮尹筆下的那些蛋糕,遠比一張填滿各式商品圖樣的菜單複雜許多。

image001
王亮尹 大馬糞 壓克力、畫布 150×150cm


3. 做為果醬
 這些超越了「做為食物」的物,也超脫了功能的範圍。它們不再為了重現這個眼睛所見的視線世界,卻成為召喚當代情境的某種比喻。王亮尹在創作自述裡提及:「滴流是屬於一種態度的表現,但不是隨性,也不是不正經。」或許滴流的效果經常要引起失敗或者破壞的聯想,但是在她一系列的繪畫裡,描繪的內容和選擇的媒材及表現方式,相互證明了做為物本身的各種性質。當她以稀薄、沾污的意象呈現被描繪的對象,它們更徹底地踏上了那條物質之路。〈土司〉上面飽滿的草莓果醬,「早餐系列」那顆半熟流出的蛋汁,蛋糕上面晶亮的糖漿……,這些作品裡,顏料做為一種可食意象的模擬,吸引我的不是垂涎欲滴的效果,而是如何能夠讓塗顏料和塗果醬變成對等的,對於物質的操作。

4. 牛角的層次
 在壓克力顏料的輕薄特質之下,層層塗抹的痕跡不斷累積。這些成就繪畫的物質,支撐起帶著可食用訊息的符號,除了以顏料的厚度回應被畫對象的量感,並以顏料的光澤對應繪畫對象的奢華與甜膩。這些以巨大的尺度呈現的糕點,當形象被以簡化的方式模糊,雖然能夠被判別,卻更像是純粹線條與色面的展現。垂墜的顏料痕跡,以破壞性的線條宣告與如實寫真的決裂,又似暗示著這些糕點儘管過度人工、美好,仍舊包藏著賞味期限之外的敗壞。
 王亮尹以層疊的方式填滿了厚實的量體,例如〈牛角〉的膨鬆色面之下,可以見到背景塗布之時,還埋下了先前繪畫的遺跡。這些若隱又現的形與色,讓外層的形象獲得更多的支持,肌理更豐富。當我們因為面對眼前這枚巨大的蛋糕或者牛角,引發了飽足之感,並不是因為它以食物的形象滿足了望梅止渴式的慾望填補,而是做為繪畫性呈現的平面,層次相疊的趣味,顯現了引人入勝的一幀風景。
image003

王亮尹 牛角 壓克力、畫布 150×150cm


5. 拆解與品味
 無論如何,王亮尹對於這些甜點的描繪,如同以當代之刀切分了這一時代的事物,它們的存在或許更像是一則譬喻。亮麗而柔軟的巨大蛋糕,成為王亮尹分解這個世界的切入點,它們被以極其物質外露的手法坦白了做為一件「物」的本然性質,縱使被裹上各色的點綴,仍要被提醒著化約的可能。在作品內外的各種關係中,彷彿可見藝術家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與想像,切斷的背景、自我意會的事物面貌,以及不斷拆解形象的行動本身——繪畫,或者塗抹,以層層累加的方式構築出具體的可能,讓觀察這些現實生活中可堪品嚐之物,成為另一種品味方式被理解與認識。
 而最終的答案又回到畫面在我們眼前擺布的那個樣子。物質是最迷人的甜心。

image005
王亮尹 布丁蛋糕2 壓克力、畫布 100×100cm


繼續閱讀...

Sunday, December 10, 2006

小班日記:幽幾買小蠟燭

yuki-1210-room
今天小班開始奮力寫功課之前,先餵幽幾吃了半個哈密瓜,並且幫幽幾買了一隻小蠟燭。 (放在窗台上)

新開的商店裡面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可惜幽幾的零用錢太少,每一樣都很想買,可是錢不夠。
(幽幾正在考慮要不要進行高風險型投資)

雖然小蠟燭是店裡少數幽幾買得起的,只要160元,但無可避免地,買完之後幽幾更窮了,存款只剩33元。

幽幾很想辦一張信用卡。


繼續閱讀...

Friday, December 08, 2006

編輯的救星:「雜誌專訪產生器」

 對於每天生產文字的小班而言,「雜誌專訪產生器」真是諷刺的發明。只要輸入參數,馬上幫你生一篇採訪出來,內容天馬行空,就像現在媒體上看得到的一樣:白紙黑字的廢話連篇(各位每天想被報導的人們,不如試試這個吧,讓我可以多睡兩小時)。
 小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嘗試使用「雜誌專訪產生器」,結果生出這種文章。簡直是太神奇了。
---------------------------------
過勞死不償命雜誌社集團小班,如何成就全球霸業?
—以大量文字起家的過勞死不償命雜誌社,過去三年在執行長小班帶領下,徹底扭轉以往技術至上的思維,研發與購併雙管齊下,走出讀書市場框架,即便面臨市場殺價競爭,淨利仍躍升五十一倍,毛利維持九成以上。
作者:吳休辰

 凌晨四點,當整個台北都還沉睡在睡夢當中,小班才拉下了過勞死不償命雜誌社的鐵門。
 三年前小班,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投入了讀書產業,但是三年過去,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狀況下,小班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天當十天用的小超人,帶領過勞死不償命雜誌社成為讀書中的箇中翹楚。
 小班這個名字,也許很多人不熟悉,但他卻是全球生產量最大、國際布局最廣的讀書霸王。他經營過勞死不償命雜誌社,除了台北之外,在台灣桃園、加拿大、德國、中國深圳、江西、安徽、河南、黑龍江都設有工廠,主要客戶包括義大利Zegnazonga、Furafura、美國Gamigami、Max Lauren,年營業額超過九千八百兆元,占全球市場二分之一。

「腐朽我的愛情」
 七年級前段的小班外表看起來可愛,說話時洋溢著一種聰明伶俐的神采。「那個時候環境實在是非常的睡眠不足。」小班將手中五公升裝的咖啡一飲而盡,舔了舔身邊的蛋糕,接著說。「不過,就算環境是多麼的睡眠不足,我依然相信,『老天保佑插手管文化的政府』。」
 小班的座右銘是「腐朽我的愛情」,他便是靠著這樣的精神,刻苦走來。「我想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家庭給我的影響。什麼?你問我後母的事情?你知道,在台灣嘛,大家都有言論自由嘛,你要寫,我也不會、也沒有辦法阻止你。不過你想想,上次郭台銘去告聯合報的記者,也不用告到倒,光是假扣押三千萬就夠了。我也不想跟郭台銘比較什麼啦,不過老實說,我的錢好像也比郭台銘多那麼一點就是了。」小班散發著不凡的樂觀與自信。
 小班出身於一個沒什麼好說的家庭,父親是波登,母親則是凱特摩絲,從小灌輸小班傳統沒什麼好說的教育,在大學時主修紀傑克的真實幻見說與葛蘭西的霸權,同時也修習了俄、德、法、義、美、日、英、澳八國語文,在這樣一段平淡的日子中,小班卻深深體會到了僵化教育體制下的不足。「這樣的日子,不是我要的!」在大學的第三年,小班便著手創辦過勞死不償命的雜誌社。
 作為波登的兒女,他的辛酸沒人知。做得好,人家會說,就算他做的是讀書,可是還是歸功於他是波登的兒女,是父親的庇佑;做得不好,人家說他是敗家子。壓力沈重的小班,卻不躁進的從細節開始扎根。
 創業初期,當時每隔一個月他都必須騎著摩托車環島一個月去各地收帳、拉生意。
 有一次,他注意到一位下游通路商已經半年沒跟他進貨。他一查才發現,原來對方覺得他在一個酒會場合上不小心得罪對方,對方老闆就氣得不跟他進貨。他得知後,立刻聯絡對方可否見面,對方狠狠丟下一句「不可能」。
 但小班覺得今天如果不做他的生意並不會影響發展。但對方卻會到處去說他的不對,「如果一百人裡面有九十個說你不好,那你就真的不好。」深知人言可畏的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透過朋友幫忙,由同業約吃飯,而他得知後到餐廳位置也沒坐就立刻跟對方鞠躬道歉,對方看他這樣有誠意,也就原諒他,繼續跟他進貨。

逆境中求生存
 在獲得巨幅獲利後,市場上,競爭壓力隨著低價風潮湧至。過勞死不償命雜誌社最主要的對手傷天害理集團發動全面割喉戰,不但用菜刀割喉,還用六五步槍刺刀、日本武士刀、雪飲寶刀、西瓜刀、鳳梨刀、油畫刀、拆信刀、牛排刀還有奶油刀割喉,導致商業談判時人人戴上安全帽與圍巾自危;每間倉庫都傳出監守自盜,公司財務也被外包的清潔公司掏空。…儘管如此,這都不能夠動搖小班堅持發展讀書產業的決心。
 這時候小班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伴侶—小白兔,帶領他開始閱讀《精神病院》,給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如果那時候沒有小白兔的話,我真的不知道我會怎麼辦,」小班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那時候,我真的差點要去倒扁了!」
 「讀書這一行實在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痛定思痛之後,小班也對讀書從此有了更多的體悟。「果然,公司要獲利,除了自身的努力、創意的能量、以及正確的經營策略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內線交易。」小班肯定的表示。
 「三年來,過勞死不償命雜誌社除了獲利之外,在企業形象上也是經營有成。」小班的好友丁丁肯定的說:「那就是—粗製濫造。」
 望著窗外,小班說,我現在的時間都用來思考過勞死不償命的雜誌社的下一步,唯有新事業,才會讓我覺得有魅力,他笑說「或許是對這種魅力上癮吧!」這位永不停歇的創新者,永遠在摸索前進的道路。


繼續閱讀...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jolene5719之時尚分部

http://www.styleblog.com.tw/style_f/index.aspx?name=jolene5719

分店是也。
在VOUGE的這個部落格主要以時尚相關的話題為主。
部落格屬性不同,看的人也不太一樣,寫出來的也不太一樣……
正所謂見人說人話……


繼續閱讀...

Friday, November 24, 2006

小班radio:Beef or Chicken

Beef or Chicken?
這是長途飛機上,睡不著又醒不來的時候,充溢整個飛機的恐怖味道。
我聞到空姐們正在準備熱食。窗戶外面永遠黑黑的。生理時鐘被打亂。現在到底是幾點?
一點也不餓。但是吃飯時間又到了。

燈光亮起。接著空姐推著餐車出來。
「Beef or Chicken?」
如果可以,真希望可以說:「麥當勞薯條」、「『來一客』鮮蝦魚板」,或者「雞腿飯」。
但是我總是說:「都不要。」
空姐會微笑並勸說:「真的嗎?要不要吃一點?隨便選一樣吧……」
然後我真的會隨便選一種,放在小餐桌上。
接著空姐繼續推著她的餐車:「Beef or Chicken?」……

在某個被工作搞得很沮喪的星期六下午,計程車上聽到DJ播放平常視之為廢物的嘻哈音樂。忽然覺得自己像被壓在坍塌房子下面,有人以手電筒探照過來呼叫:「裡面有人嗎?」

我我我!我在這裡……

那時救了小班的原來是日本的嘻哈班霸「Teriyaki Boys」。他們在去年的11月16日發行專輯「Beef or Chicken」,非常無厘頭非常搞笑。他們也在「東京甩尾」的原聲帶出現。

boc

嘻哈振奮小班。


繼續閱讀...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小班日記:南條史生很可愛

DSC08052a
 因為採訪的緣故,與日本策展人南條史生(Nanjo Fumio)有機會一談。第一次見面,小班非常緊張。但是南條和藹可親地用他低沉的聲音及緩慢言語,讓小班盡量維持能夠交談的清醒狀態(星期六的早上,小班才剛睡醒)……
 後來小班向好友丁丁表示,南條史生確實是非常有魅力的老人一枚。幾乎是日本版的波登(哈哈),雖然波登更痞一些。

圖說:小班與南條史生


繼續閱讀...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鎌倉:出神的旅人

1. 未竟
 爸說多年前去日本,原本也想看大佛。但是他記錯了地點,人家帶著他坐了好久的車,去了奈良,看到的卻是超大的千手觀音像。
 鎌倉不是8世紀繁華的奈良,更不是平安時代的京都,同是老城而有各自身世。我的日本老城經驗始於京都,曾經和媽媽及她同事們共遊,那時我才十八歲。記憶中,京都不是太慢,而是太過無聊。歐巴桑的旅遊團從這廟到那廟,神社、寺院無一放過。我不懂東本願寺為什麼乾枯如此,只願在大夥進寺朝拜時,留在庭院的白色卵石廣場上餵鴿子。
 京都是帶著灰的白色街市,議定的規矩讓它用上好的粉保持緊實穠麗的情調。在歷史上隨她之後主導日本中世風采的鎌倉不同。鎌倉近海,湘南的舒適怡情讓它在褐色街廓上保有老派的風流,把幾百年的時光吸納入腹,緩緩吐氣,露出衰敗失落的美感。

2. 鎌倉
 屬於江戶的東京主導17世紀以降的現代日本。旅途自這裡出發,搭乘橫須賀線向西南前進,路過橫濱、大船,一小時車程對應歷史上倒推五百年的首都位移。平安前期昇平華麗,後期軍人得勢導引了內戰與封建時代來臨。1183年,源賴朝取得東海道、東山道,至1192年任征夷大將軍,正式建立起日本史上第一個將軍政府,為時七百年之久的軍人政治自此開始。鎌倉時代信仰佛教依舊,淨土、日蓮、奈良、禪宗四大門派風行,其中禪宗的樸素朝氣深得武士階級喜愛,其教義影響文藝發展,寺院宏偉,鎌倉至今仍以為數眾多的佛教禪林聞名。
 鎌倉三面環山,因而得名。這個位於神奈川縣的小市區只有十幾萬人口,踞三浦半島西側,鄰近藤澤、橫濱、逗子,南面相模灣,分有湘南海岸的夏日閒情。行走鎌倉,林蔭小徑通往山間寺院,古老廟宇安靜地藏身林木之間,以謙卑的姿態留存蟬鳴、人跡,與百年時光。

3. 新旅社
 到達鎌倉第一日,首先安頓住事。這幾天住在火車站附近的老民宿,它的名字卻是「鎌倉新旅社」。從車站旁邊的一條小路彎進停車場,管理員小亭裡只有一個婦人招呼所有住客。與只說日文的歐巴桑一陣折騰訂妥宿泊,住進名為「唐傘」的房間。那是一間日式的榻榻米大房。
 這間「鎌倉新旅社」是鎌倉市定古蹟,有八十年歷史。老洋房是舊有屋舍,旁邊又加蓋了一棟較新的旅館。「唐傘」就在新館二樓走道的末端。
 停車場的一塊看板已經斑駁,字畫和漆色都褪了不少,仍然可見芥川龍之介的名字寫在上面。原來,旅館所在地以前是京都一家餐廳「平野屋」的支店,芥川龍之介曾於大正12年在這裡與另一女作家岡本かの子見面。火車站旁幽幽小旅店,因為這位耽美的作家好像更曖昧陰慘了些。

4. 雪之下
 鎌倉車站旁有兩條道路平行,通往源賴朝於1191年修建的神殿鶴岡八幡宮。較寬敞的就是主要參道若望大路,另一條是充滿庶民味道的小町通。
 循若望大路往鶴岡八幡宮,沿途有三座鳥居。其中,二鳥居至三鳥居的參拜之道稱為「段葛」(dankazura),以土夯成,櫻樹夾道。我去的季節不是櫻花開的時日,只見綠茵蒼蒼,落葉與沙土鋪成步道。道路兩旁有小店,賣吃食,賣民俗藝品,包括著名的鎌倉雕。
 沿參道步行,進入鶴岡八幡宮。八幡宮所在路名為「雪之下」。迎面是鳥居,小池塘和跨於其上的短拱橋。園裡遍植松樹,古遒之姿不動,見證這座老神社八百餘年歲月。事實上,這座供奉武士保護神的神社是當年源賴朝時代政教合一的中心,而宮殿曾於1828年重修。遊人登上逾六十階梯,始見鶴岡八幡宮樓宇朱紅。它是日本重要文化財之一。
 出了鶴岡八幡宮,再循小町通回到車站附近。小町通人來人往,小店羅列,很有古城風情。這裡的世俗巷弄以另一種平易近人的格調論證鎌倉之可愛,無論賣傳統小吃的攤販,或者創意料理的高檔餐館,舉手投足皆有非常日本的優雅與得宜。小町通上有一家名為「社頭」的小店,專賣手工紙張以及各色紙製品。賀卡,色紙,手扇,信箋,應有盡有。狹窄的矮小店面排滿了貨物,各種花色的和紙把這座木造平房妝點得繽紛。
 回到鎌倉車站,下午已經過了大半。距離日落估計還有幾個小時光景,決定把握時間,搭乘江之電列車前往不遠的長谷。

9a
段葛以土夯成,櫻樹夾道。

5a
鶴岡八幡宮所在路名為「雪之下」。迎面是鳥居,小池塘和跨於其上的短拱橋。

鎌倉-小町通
名為「社頭」的小店,專賣手工紙張以及各色紙製品。

5. 長谷
 長谷位於鎌倉西南,電車只需十來分鐘車程。步出長谷車站,就可以看見路標指引往長谷寺與高德院的方向。
 長谷看來比鎌倉更安靜一些。寺廟亦遍及這個小鎮。鎌倉、北鎌倉、長谷這三個鄰近的地區,佛教寺院密度之高,幾為奇景。無論規模大小,這裡的佛寺都有規模相仿的庭園,所有建築物與自然景觀都受到相當程度的照料。
 又名海光山慈照院的長谷寺為淨土宗寺廟,有一尊十一面觀音為鎮寺之寶,高9.18公尺,供於觀音堂內。另有源賴朝於四十二歲時為除厄所供奉的阿彌陀如來,在阿彌陀堂中。
 寺外有著傳統服飾的車伕,招攬觀光客搭乘人力車遊一段長谷市街。
 長谷寺中有地藏堂,羅列的小地藏王菩薩一律灰身灰面,排排站好,很像小孩子們一起朝會。隊伍整齊的小地藏王是護祐死去孩子的神靈,很多供奉者為小地藏王穿戴各色毛線鉤的小帽子、小披風,在祂的前面擺幾樣玩具。那些扭蛋食玩尺寸的小汽車、小熊,都是讓孩子愛不釋手的新奇之物,小地藏王像被疼愛的孩子一樣微微笑著。

鎌倉-長谷觀音寺
長谷寺外有車伕招攬觀光客搭乘人力車。

6. 大佛
 大佛像外太空來的,坐在安靜鄉間。銅綠色的大佛以驚人的比例現身,祂的巨大,只有後面的山林得以匹配,這些在祂面前不斷驚呼讚歎的遊人,反而顯得被無端縮小了尺寸,除了抬頭觀望,沒有別的辦法。在大佛的周圍有幾個石几,人們坐臥其上,趁著傍晚的涼風,有人竟在上面睡了起來。
 過於龐大的佛像,近看可見臉和身上的人造的痕跡。金屬鑄造的佛身青鏽漸層,鍛鑄接合而成的鐵疤橫過雙頰和胸前,讓這尊佛像不時提醒著膜拜者,祂是金屬做成的物件。置身廣場而非廟院,少了幾分佛寺廊廡營造起來的殿堂華麗,卻因為坐落山林之間而更覺神氣。繞著大佛走一圈,前面兩株同樣以金屬製造的蓮燈迂迴盤升;走到後面,微微彎欠的背上開了三扇大窗,窗扉向外張開,讓大佛不像是世俗人們寄託彼岸的精神支持,更像是一艘形狀奇怪的艦艇,在天要暗下來的時候,準備升空。
 步出大佛的視線。長谷的暮色在老式房屋延伸出的天際線外,糾纏在無限放射拉長的電線交錯間,點染灰黑黯淡,透出微微月色。不過晚間六時,路邊的小店家一一打烊。這裡沒有太多行人,只剩零星旅人步往長谷站,搭江之電回鎌倉市區。
 打電話回家,我告訴老爸今天看了大佛。

鎌倉-長谷高德院大佛
高德院的大佛,尺度唯有後面的山林得以匹配。

鎌倉-月牙
長谷的暮色在老式房屋延伸出的天際線外,無限放射拉長的電線交錯。

7. 低頭
 從不遠的北鎌倉站一路閒步,是走訪寺院的另一條路線。早晨循著階梯爬上屬臨濟宗的圓覺寺所在的山腰,迎面而來的木造山門年跡已久,1783年由當山國師誠拙和尚興建,御題的匾額「圓覺興聖禪寺」高掛,寺名典故則來自《圓覺經》。由圓覺寺帶領的圓覺寺系,在鎌倉共有十八座大小寺廟。
 循著山坡建造的寺院規模不大,幾座殿堂散布;再拾級而上,有一小店賣幾樣飲茶,早已汗流浹背的登山者好不容易來到這裡,就著簡單的遮棚與座椅,點一碗冰鎮的抹茶或者熱柚子茶,手搖團扇,下望山色,消褪登高的喘息,靜靜聆聽和遠眺。
 淨智寺位於鎌倉五山位居第四的金寶山。同屬臨濟宗圓覺寺派,創建於13世紀末。淨智寺內除了有列為神奈川縣重要文化財的木造三世佛坐像,還有木造達摩大師像、鎌倉市指定文化財木造地藏坐像、木造韋馱天立像、西來庵修造勸進書等。寺內的庭院景致多樣,除了禪室之外,有位於洞穴中的弁天窟,幽暗的地道內供奉無數的弁天,或許是日人信仰重心,每尊弁天之前都有零錢許願。在弁天窟內,遊人只得低頭平視供於濕冷牆面前的神像,頭頂還不時有岩石間的水分滴落,踩踏在濕滑地面,靠著微弱的光線引導路線,一路行至弁天窟盡頭。

8. 有神
 臨濟宗建長寺是本派大山,屬鎌倉五山第一位。1253年,由向中國高僧無明慧性學法的蘭溪道隆開山建寺,引入中國的禪宗正統。來自中國宋代的禪林風格於建長寺再生,總門、三門、佛殿、法堂等建築指引深入禪林的方向。總門上有「天下禪林」匾額,說明了建長寺的統領地位。除了比比皆是的古老建物,佛殿前的七株柏樹列入日本名木百選,古木據說已有七百五十年的歷史。
 建長寺內佔地最廣的建築為方丈。遊人得脫鞋進入,循著圍繞四周的走廊到達方丈後面的庭園。江戶時代重修的庭園,是一方有小丘、流水與池的園林。
 面對庭院靜坐。眼前安靜異常,天陰小雨,幾聲鳥鳴切斷窸窣的雨聲,在碧綠的草坪、伸展的松枝之外,具體而微展現園林景色的小庭院,甚至有池中小島。
 我在庭院前呆坐許久。眼看所有自然被小心地置放在此,就像一盒精緻的點心,凡事具備卻縮小了規模。雨如細線,不斷落在水面泛起圓形波紋,重複再重複,疊了又疊。灑下的瞬間,落雨又像停了格。忽然感覺四周宇宙與我切斷了關連。身在古剎庭園,充眼只賸千萬雨水拍打湖面的某一個節點。看得出神了,突然問自己:怎麼會坐在這裡?
 踩在雨後寺院的石板參道上,我離開建長寺。天再度暗了下來。步出柵門時,管理室裡一位老僧人正拿著毛筆在報紙上隨意練字。他的筆下得極緩。路過的時候我偷瞄了一眼,那楷體實在稱不上剛勁,恐怕連端正都有問題。但他繼續定神寫著規矩存乎一心的書法,像一回事。我心裡有些想笑,因為他的表情太過專注,但是這世界又好像早就串通好了,往另一個方向開去。
 我的鎌倉之旅最後是漫長的步行。順著山中公路蜿蜒回到鶴岡八幡宮,幾公里的路上我回想著曾經一遊的寶剎名寺,幾乎搞混了彼此分別。唯獨背上開了窗的大佛,讓我清醒地幻想出神,而庭園看雨的恍惚,竟以書法老人的荒腔走板做結。湘南有神,讓旅人疲憊卻如滌洗了一回。腳步很輕,也不再掛念還有好多未及一看的禪林和寺院了。

20a
臨濟宗建長寺是本派大山,屬鎌倉五山第一位。

21a
建長寺內具體而微展現園林景色的小庭院,甚至有池中小島。


繼續閱讀...

Tuesday, October 31, 2006

再遊寶藏巖

DSC07903

進入寶藏巖處的圍牆,充滿活力的標語。(攝影:jolene5719)

1. 再遊
 寶藏巖。上次來的時候是兩年前,為了採訪參加台北雙年展的葉偉立與劉和讓,兩年後,雙年展又來了,然而這次他們沒參展,也不再是合作的伙伴,各自發展創作。但葉偉立還一直住在這裡,和他的partner吳語心,連續三間整理過的屋子,分別做為展示寶藏巖寶藏的博物館、工作用空間與暗房,以及喝茶照相館本店(同時也是葉偉立或吳語心在這裡的棲身之處)。
 這次是為了台北市文化局辦的「台北藏寶——看見寶藏巖」的活動。活動廣告上寫著:「『台北藏寶』是台北市政府揭示城市隱逸靈魂的宣言!也是一項城市人回到自然懷抱、重建人際倫理的計畫!」關於文化局、居民、駐村藝術家三造之間,我已聽過太多不同的「立場」與「發言」,唯獨沒從居民的口中聽過隻字片語。
 我不是田野調查者,也不是憤恨不平想伸張什麼的正義之士。那天聽廖咸浩來學校演講,他說,台北市文化局的文化政策之一是「關懷弱勢」。我甚至可以非常鄉愿而粗糙地丟出一句批評:「真正的弱勢是沒有聲音的。」菁英們決定了弱勢,再決定怎麼安頓(處置)你們。具有一點點左派理想的文化首長能有這般遠見已經要偷笑了,台北市民。批評是既簡單又複雜的一個動作,來寶藏巖這天,我不想批評什麼,只是想來看看這個地方。

02. 天線寶寶
 我遲到了半小時。走到主舞台這邊的時候,廖局長已經結束了致詞。舞台上是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執行長蘇瑤華解說著活動。局長正與人討論,我經過並與他打了招呼。天氣很好的寶藏巖,除了有剖面外露的壁立屋舍之外,今天有當代藝術相伴,鈴木貴彥的透明旗到處飄揚,黃蘭雅的仿生創作,依傍半毀的房舍與樹木如刺般生長。在進來這裡的路上,黃沛瑩以鐵管黏製而成的紅色另類燈罩,在籃球場的藝術市集前面當引路燈。
 台北藝術大學的舞蹈系同學演出三齣舞碼,從一男一女的老派浪漫舞蹈到二女如西部牛仔般地推拉、暗算,再到最後三女一男在「家庭電影俱樂部」前的爭寵劇情,尤其最後穿著旗袍病態捧心的誇張舞者……這一切非常酸地諷刺了寶藏巖的現狀和情調一二,用一種畫面來形容,大概就是「站在破敗房子前面看眾人爭奪所謂權利的退伍老兵」。

複製 -DSC07959

家庭電影俱樂部提供大家茶餘飯後的娛樂。(攝影:jolene5719)
 在植滿各式香料蔬果的草圃,有小木板寫著植栽名字。小白菜,香茅,木瓜,蒜頭,空心菜……,綠色菜園和藍天之間夾著千層派一樣錯落的樓房,最高那間,一位阿伯穿著汗衫往下看著正在熱鬧發生的一切。他站的陽台外面,還掛了一隻黃色的天線寶寶。
複製 -DSC07937

這,,,天線寶寶太小了。就在右上角……(攝影:jolene5719)


03. 砌一堵牆然後放水填滿
 我的手臂被蚊子叮了好幾個包。爬上階梯,我要去看今天開放的藝術家工作室。
 這裡的巷弄不清,大概只有威尼斯的水巷可以比擬。地圖無用,入口里民辦公室牆上的十來個信箱,就說明了裡面路不好找的處境。
 首先路過「身聲演繹劇場」。室內掛滿了純粹裝飾或者可以發出聲音的樂器。牆面上則是以炭筆畫的線條圖騰。看店的人說:「所有的樂器都可以拿起來敲打喔!」並且拿起一隻非洲鼓咚咚地打了起來,邀我加入。我問:「你們平常也在這裡嗎?」她說不。只是為了這次展覽來布置成這樣。
 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Asako Ostuka)抱著她兩歲不到的可愛小男孩。她製作了許多T-shirt,張掛在房間裡。工作室最裡面一個房間,還有幽暗的一角,擺放小如神像的玩偶,像被供奉似地。危顫顫的小樓梯,通往樓上黃真倫(Allen Wong)和楊若梅的工作室。這對情侶檔一個香港人,一個客家人,分別拍照和書寫,對象是寶藏巖的貓咪。在一個還有浴缸的房間,掛滿了貓的照片。他們認為貓能夠出入人所未能的空間,翻縱、跳躍,再鑽入牆角細縫,捕捉貓的身影不是要拍惹人憐愛的大隻貓,而是發現生物與空間的新關係。
 來到葉偉立和吳語心的工作室。和我上次來的時候有些不同了。葉偉立引我們上樓從屋頂平台看景。他們花了好些時間整理這三間房子和周圍的環境。叼著菸的葉偉立還是一樣看起來恍恍地,穿著他的藍白人字拖鞋,緩緩講著最近這裡的事情。可能這些都早被考慮進去了,我總這樣覺得。這一切還被我停放在「等待釐清」的部分。至於語心帶我們過去看的花園與池塘,非常神奇地把人家要拆的房子改建為小庭園。砌一堵牆然後放水填滿,植物對寶藏巖來說是基本地景,無論在屋頂、花盆,還是水裡。
複製 -DSC07989

鳥瞰葉偉立和吳語心整理的小花園。(攝影:jolene5719)

 李國民的工作室,則幾乎是吳中煒的基地。隨地起碑的告示牌,有意義或者無意義的,尤其一張「不要欺負寶藏巖」是最醒目者。我走進屋內,中午吃剩的飯菜還在桌上,房子裡堆滿雜物,牆上盡是塗鴉。或許,這就是最基進的反抗?我得好好想一想關於權利義務,和社會資源這件事。
複製 -DSC08000

不要欺負寶藏巖(?!)(攝影:jolene5719)


04. 寶藏嚴
 離開寶藏巖的時候,經過那座鎮山之廟,寶藏巖寺。旋開水龍頭,冰涼的自來水沖在手臂上。被蚊子咬的地方依然紅腫,愈來愈大。以指甲強力按壓,想以痛感止癢,終究那些壓痕不敵腫的力量,又被撐平了。
 來到籃球場的市集,沒有敦南誠品前面攤販的機警生殺之氣(畢竟得躲罰單),也沒有南海藝廊的花樣繁多。某位攤主看我不停抱怨蚊子可惡,主動拿出防蚊液相借。我並沒有因此買她的東西,反而買了隔壁兩位戴著漂亮牛仔帽的小女生賣的德國1974年玩具人PLAYMOBILE。一隻人50元,馬也是50元。我開心地挑選了德國郵差造形及其他三位伙伴,外加一組野餐桌及杯盤,殺價不成,最後還是以250元成交。

geobra-aaa

這些玩具後來排在家中某處(攝影:jolene5719)
 離開寶藏巖的時候活動還沒結束。來這裡做了一天相擾的訪客,看了一些微笑到有點僵硬的展覽。整天下來讓我印象最深的前三個畫面,除了前述老伯家陽台掛著的黃色天線寶寶,還有里民辦公室外面,貼著昔日生活照的公布欄——旁邊鋁製的框上焊著「寶藏嚴」三個大字。最後,則是無所不在的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寶藏巖共生聚落中繼住宅申請作業」(其中一張因為染了水漬,局長的印鑑糊成一片……)。

DSC07970

局長……(攝影:jolene5719)

 那次局長演講時曾說:「關懷弱勢就是照顧多數。」


繼續閱讀...

Friday, October 27, 2006

小班日記:幽幾穿藍色襪子

yuki-1027-mushroom


繼續閱讀...

Tuesday, October 17, 2006

實情是……

——小班去塗溝村的前半天

 早上九點的飛機,匆匆往嘉義。坐著還有點忐忑不安,我沒有坐過螺旋槳一路喀啦喀啦轉,在天上如海上漂的這種。
 成功降落水上機場。因為是軍用機場,裡面還停了幾架不太像民航機的東西。小班還有點起床氣,一下飛機在接駁車上就打電話給吳瑪悧的助理陳佑琳,她便請人開著藍色廂型車來載(小班,你真是作威作福的媒體)。一路上那來載我、看來與我年紀相當的年輕人並不多話,我問他是這裡人嗎?他答是。後來才聽說,他也是台藝大畢業的,回來幫忙這次展覽。
 他開車載我一路往塗溝社區。塗溝是什麼鬼?這名字聽起來很奇怪。大概20分鐘車程,在路邊看見一塊板子「塗溝村→」。彎進通往塗溝的小路,他說:「嗯……不知道他們遊去哪裡了……」
 路邊是小房子和小路。開了幾分鐘聽見嗩吶鑼鼓,應該在附近了。一隊人馬早就穿戴著大傀儡和自己做的毛毛蟲面具,伴隨舞龍舞獅在田旁邊遊行起來。阿公們和阿嬤們很認真地走,一路上也沒忘記用手搖晃屁股後面像是用馬桶幫浦加流蘇做成的尾巴。這次展覽的另一位協同策展林純用告訴我,這次配合金府千歲聖誕的遊行,廟的管理委員會竟全數贊成用大家做的傀儡,來替代行之百年的傳統遊行尪仔和道具。
DSC07742aa
披著豹皮的阿公與遊行隊伍。

 太陽很大。我看到隊伍的最後是佑琳和丁丁。下車喊她們,佑琳給我防曬油,叫我快點擦在手和脖子。丁丁說:「快點,前面有花枝頭很可愛。」
 一路上都有人放鞭炮,就像傳統習俗裡該有的都有。當遊行隊伍通過,有人在自家三合院稻埕前擺香案拜拜。
 我想去前面看,於是自己向前追上遊行的人群。半路上一一和藝術家、參與的南華大學教授、吳瑪悧打過招呼。阿公阿嬤小朋友。路過雜貨店,佑琳替我買了一條毛巾和一罐水,天氣實在太熱。小班高興地學大家把毛巾披在脖子上,這才知道毛巾的重要啊。最後,在接近遊行終點的廟埕,終於看到花枝頭。
 丁丁和我指指點點說花枝頭很可愛。她更可惡,裝熟敲前面拿花枝頭的阿公:「ㄟ阿公,給阮照一下這個好否?」我們拿數位相機亂拍起來。
DSC07757aa
小班與花枝頭。

 阿公說花枝頭很重。我們問裡面是什麼?他說是棉花和布。
 中午結束遊行。大家是一早就開始,我半路加入。圍在廟旁邊的石桌子,馬上有大鋁盆裝的油飯端出來,香噴噴。我和丁丁於是和大家一起拿粉紅色塑膠碗分食。丁丁還去旁邊工作室的冰箱,拿了台啤和大家喝起來。
 吃油飯的時候,小班、丁丁和鍾局長、南華的李謁政老師、隔壁大崙村村長李忠明聊天。村長口才很好,講藝大利藝術家Stefano來駐村時候的趣事。飯一下就吃光了。
 發呆。我和丁丁酒足飯飽,突然覺得好想睡覺。


繼續閱讀...

Friday, October 13, 2006

公共性論述建立的願望

——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一二
DSC07741b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指導,嘉義縣政府文化局主辦,「台灣水企畫整合有限公司」執行的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1],延續2005年「日照嘉邑北回歸線夏至藝術節」,卻一改藝術家以現成作品介入公共空間的作法,7月25日至10月中旬藝術家長時間駐村創作,並於10月9日起陸續在遍布嘉義縣的各個駐村據點,與居民一同舉辦「駐村活動完結大團聚」的連續五日活動,上山下海,展現藝術家駐村與居民互動的成果。
 有別於「節慶式」的藝術節,「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由長期投入「新類型公共藝術」(New Genre Public Art)[2]的藝術家吳瑪悧擔任策展人、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陳泓易為協同策展人。藝術家與學者結合而成的團隊,獲得嘉義縣文化局長鍾永豐[3]的支持,邀集十六位藝術家[4]於嘉義縣內布袋鎮布袋社區、太保市春珠里、水上鄉塗溝社區、大崙社區、中埔鄉和睦社區、竹崎鄉紫雲社區、大林鄉三角里、阿里山鄉豐山社區、來吉社區、十字社區等地,進行駐村創作計畫。
 在策展論述中,策展人直指台灣當代藝術文化環境上的缺陷,並以法國為例,點明「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社會性格,認同196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現代主義式信條鬆動、趨向公共性的發展:
 在當代藝術與鄉土文化之間我們衝撞出許多的想法。在進行了許多的文化策略與藝術實驗之後,我們面臨了許多瓶頸,這些危機正好可以讓我們檢視與思考自身的處境。二次大戰後,歐洲的藝術菁英份子紛紛出走美國,使得歐洲的藝術發展產生巨大的危機,此時歐洲創立了文化部,馬勒侯(Andre Malraux)成為歐洲首創先例的第一任文化部長,同時也是歐洲文化政策思想的創始者,其文化政策理念的實踐重新塑造了歐洲的文化藝術面貌,讓藝術從菁英的特權變成了每個人每一天的一種生活實踐經驗。
 1.文化與藝術不能只是由社會菁英壟斷獨享。如果文化是一種資本,它應該是一種共享於全民的資本。也就是說,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藝術融入生活之中,生活裡的每一個面向都具有藝術,更進一步來說,藝術不只是一種形而上的知識與理念,而是生活之中的一種經驗與實踐。
 2.藝術理念與文化政策在實踐的過程必須積極的轉化成某種「文化行動」(Action culturelle)或是某種「藝術行動」,它才能真正對社會文化產生具體而且本質性的影響。
[5]
 在論述中,策展人重申行動之必要,以及非菁英藝術的價值追求,並且指出「嘉年華式的活動煙火似乎僅為媒體曝光而閃耀,藝術停留在淺盤與虛華表面,不能累積與與居民的深度對話以及與土地的深入交流,幾年來的藝術節活動仍然無法內化成文化本質中的具體能量[6]
 ……這個藝術在實踐的過程之中事實上包含了更深層的關懷;從居民擴大到整個環境的自然與人文,它將變成一個藝術行動,一個環境藝術行動,透過每一個社區的居民與駐村藝術家的努力,我們將在成果創作作品之中再現土地與人文跨領域的多元面向。從土地到生物,從有機植栽到鳥類生態,從社區文史記錄到溪流漂流木,藝術家將從環境與人文文本中所有的元素得到啟發,表達到我們對生活的環境與生態最終極的關懷,我們已經對社區的進行詳細的調查與了解,我們將嚴格選擇出最恰當的藝術家駐地生活,藉由社區人文特色與環境認同,由居民的自主意識共同創作出認同於環境與土地的作品。[7]
 這次的活動在10月9日起的成果發表,可視為策展願望的初步實現。實地參與10月9日於塗溝社區的發表(結合當地金府千歲聖誕的廟會活動)經驗,以及對於參與藝術家、當地參與居民的採訪,得知此間行動過程一二。
 對照1998年於鹿港舉行的「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由省文化處、鹿港鎮公所、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華梵大學、空間、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室主辦),兩個活動的屬性、行進方式略有差異。八年前在展地引起諸多抗議的展覽過程,如今有居民接受度高、參與意願大的改變。展覽無法量化比較成效,或者粗略地以各方面條件對應評價,但是從藝術家進駐公共空間裝置作品的創作型態,到長時間居住當地並與民眾建立合作模式的方法,可以見到作品實物「介入」公共空間的作法轉為「新類型公共藝術」所倡議的形塑公共論述的可能。
 過去,「與民眾互動」的展覽方針在1990年代後期以降,成為台灣特定場域(Site-Specific)展覽的政治正確指標。在「歷史之心」(1998)之外,由民間企業基金會主辦的「土地倫理」[8](1998)等展覽,也呼應人與環境的共存議題做為展覽之名,自此之後,許多在戶外場域(特別是街道、市區等公共空間)的展覽,紛紛以民眾互動為展覽訴求,作品以裝置為大宗。這類展覽風潮持續至2001年左右逐漸消沉,同年,仍舊由富邦藝術基金會主辦、張元茜策畫的「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幾乎成為特定場域展覽的尾聲。而這次展覽的場地在消費氣息濃重的台北市東區,除了人與環境的互動議題之外,對於消費社會、時尚、次文化等範疇議題的討論,成為延伸的話題。
 當代藝術展覽不再言明互動或者公共議題,在各縣市處處舉辦的各式「節」、「慶」、「季」等活動模式,卻急起風行,或可成為比照對應的大眾活動現象。當代藝術如果並未因為訴求公眾性的展覽而接近大眾,近十年後嘉義的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或可成為觀察的一個對象。實際的行動、新創作方式的選擇,以及過去社區總體營造推行的成果,讓展覽甚至可以更直接地喊出「藝術是生活之中的一種經驗與實踐」此類口號,證明了幾年以來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外在環境條件改變,而當代藝術展覽在社會實踐上面臨種種折衝——社會大眾輿論的、經濟的,以及當代藝術自身的自主性,似乎也逐漸混合出了一條道路,趨向公共性論述建立的願望。

註釋:
[1] 展覽相關資訊參照活動網站http://www.chiayiartfestival.url.tw/index.htm
[2] 「新類型公共藝術」(New Genre Public Art)指「不是傳統陳列在公共空間的雕塑,而是以公共議題為導向,讓民眾介入、參與、互動,並形塑公共論述的藝術創作」。它也許有形(如壁畫、裝置),也許無形(如行動、表演);有的長期存在,有的短暫停留,但都以公共利益為依歸。這個詞彙隨著2004年《新類型公共藝術》一書的譯著,正式成為台灣當代藝術論述之一端。相關言說可見Suzanne Lacy,《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悧等 譯。台北:遠流出版,2004。
[3] 鍾永豐(1964-),佛羅里達大學社會學碩士。出身美濃菸農家庭,詩人,1994年組「美濃愛鄉協進會」,投入美濃反水庫抗爭。1997年參與「反濱南運動」與高屏溪河川雨水資源保育運動。1999年與吉他手林生祥整理家中傳統菸樓,成立「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與「交工樂隊」,2000年獲金曲獎非流行類最佳作詞、最佳專輯提名與最佳製作人獎。2001年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秘書,2002年任台南縣府新聞室主任及機要秘書,現為嘉義縣文化局局長。相關履歷摘自嘉義縣文化局網頁主管簡介http://www.cyhg.gov.tw/16/cultural/about/leader/right.htm
[4] 參展藝術家包括梁莉苓、蔡江隆、盧銘世、孫華瑛、黃蘭雅、蘇絲薇、郭弘坤、張新丕、黃文淵、吳淑惠、溫曉梅、翁朝勇、康雅筑、萬錦珠、Sefano Giannotti(義大利籍)、王耀俊。
[5] 陳泓易,〈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策展論述〉,未出版。
[6] 同前註。
[7] 同前註。
[8] 「土地倫理」展,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政府指導,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主辦,張元茜擔任策展人,1998年12月12日至1999年3月12日富邦建設公司在台北市區的幾處私有土地上舉行,參展藝術家包括周舟、黃志陽、顏忠賢、劉時棟。「土地倫理」一詞來自李奧帕德(Aldo Leopold)的《沙郡年記》,書中期待土地與人的關係能以和諧的方式來進行。張元茜在策展論述中指出,「文明發展與自然保護間的思考是面對21世紀時最重要的課題。「土地倫理」展覽的主旨就是邀請藝術家從藝術創作上提供一個視覺角度參與這項議題。」引文出自「土地倫理」展覽折頁,富邦藝術基金會,1998。


圖∣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10月9日於塗溝社區的成果發表一景。社區老人高舉藝術家共同創作的面具、旗幟進行廟會遊行。(攝影:小班)


繼續閱讀...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路過

——關於空間的節奏感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打著無聲的慢節拍

 晚上十一點多,夜市還很熱鬧。幾個攤販點著黃色的燈泡,油鍋翻炒,簡陋的抽風機轟轟地吸著油煙,魷魚才下鍋就和炒開了的蒜和蔥拌合。鍋鏟抄了兩下,轉眼已經盛盤上桌。
 夜市多賣吃食。從入口一路排開,兩列攤位。晃遊的饕客眼光在招牌、廚師的手勢,以及簡單的冰櫃或者鍋鼎上遊移。潤餅,沙拉船,地骨露,西瓜汁,泡泡冰,東石鮮蚵,天婦羅。冰涼和滾燙交雜,劃分為攤位的小單位,整整齊齊地塞滿混亂,隱約維持秩序。
 人擠人。穿著輕鬆幾近隨便,在這條開闢為徒步區域的地帶穿越逛街的人和攤販,漫無目的閒逛。附近是老社區,兩旁的街屋多半矮舊,不很體面的大樓外觀,在黑夜裡看來幾乎腐朽,一樓是店面,二樓以上的部分也超出了大多數偶爾路過這裡的人會注意的範圍。有昔日戲院的木製看板斑駁,鑲懸在磁磚外牆。堆滿灰塵,破敗而難以辨認的大字旁邊,是隔壁陽台外掛的日光燈箱,寫著老人療養院。隔著夜市的攤販與人流,對岸是一間小學。小學的圍牆貼著學童的作業,作業的前面現在有輕便的桌子攤開,幾個年輕人坐著吃冰。
 有些吵鬧的馬路,因為天色愈晚而以緩慢的速度關小了聲音。
 攤販老闆的手還沒閒下來,切著,舀著,明快的動作像一部肉體機械,找零錢的動作一樣俐落。
 漸漸沒有人的夜市空出了道路,幾盞燈暗了下來。老闆比客人還多的夜市,以一種相反的方式表達它的本質。看似複雜的組合化約為簡單的類型,明白單純裡卻有各自不同的細節軀體。讓出的空缺證明了曾經填滿,或者等待被填滿。收攤的位置露出寫在地上的編號。
 人愈來愈少,夜市恢復深夜清靜。關於空間的節奏感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打著無聲的慢節拍,大多是休止的狀態。放眼望去,只剩下最後打烊的幾個攤販,刷洗油膩的鍋子。路面黯淡,水管嘩嘩地倒出反光的黑色鏡面。水流愈來愈烈。
 像一條小河經過我的腳邊。


繼續閱讀...

Tuesday, September 19, 2006

霈頭讓我想起吉他社

012
005(3)
 尋常的加班日。晚餐時刻霈頭來訪。沒有聊很多(甚至可以說招待不周),不過真的非常開心。
 霈頭是吉他社時代的好盆友之一。吉他社這種「團體」聽起來少年且夢幻,但它的確實實在在花了我很多時間和感情。記得大一開學第一天,學長帶我去逛中正堂前面有各個社團的攤位。我主動說:「我要去吉他社。」來到攤位,拿表格填好資料,馬上繳了社費,顧攤位的學長笑得非常開心(後來我顧了幾次攤子才知道社費得來不易)。後來就在這個社團待了四年。
 吉他社最重要的當然是彈吉他,但是彈吉他之外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比如參加巡唱隊(我們是「大專青年假期巡迴演唱服務隊」,我們來自成功大學……)、辦民歌比賽。四年在社上似乎不太懂得交盆友的道理,生性怯懦卻經常被認為裝神祕或者沒參與感,或者因為對某些狗屁倒灶之事懶得澄清或者懶得回應,讓我像沉到海裡一樣,只有間歇地冒著泡泡……。畢業那時把這些事情一一想過,四年來幾乎一半的時間都待在這裡,那些非常鳥的表演、為活動畫莫名其妙的海報、自己也彈得不怎麼樣卻還開什麼初級班、在社辦研究一些連名字都不知道的怪和弦,全部都變成有點蠢但是非常窩心的事。我還記得鑰匙藏在門右邊的牆頭,以前社辦右邊有桌球桌。有一些跟我差不多時候待在社上的人後來轉學或者消失了(我也沒跟他們聯絡),比如穿著皮衣唱「請聽我說明啊,別離開我……」的小三(他的夢想是開一家很便宜的吉他店),比如總是「馬從很遠的地方跑過來了」的鄭皓。
 吉他社真是一個單純又快樂的地方。這裡女生很少,就算是學姐一樣備受照顧。大家幫我取過一個綽號叫做「食麵獸」。
 事實上,霈頭這個名字也已經失傳很久,甚至後來的學弟妹也不這麼叫他。主要是因為他改了名字。最近一次遇到是吉他社潔如的喜酒,再上一次好像是去年在宜蘭礁溪。
 礁溪那次再見面的還有好多熟或不熟的人。大家都畢業好久,竟然因為安西的號召又聚在一起。還記得半夜風很涼,附近安靜得很,我們坐在民宿的陽台喝啤酒,彈吉他唱歌。
 畢業愈久,愈覺得這樣的交情真難得。其實我們永遠都不熟,大家都害羞。大概只有我會很無聊地因為突然想到吉他社,覺得自己真是個幸運的人。

圖1∣礁溪表演。因為愛玉的邀請,她、我、老董和Eric同台。(photo: Ray L.)
圖2∣礁溪那場因為霈頭和卓穎的表演讓場面像點人樣(Photo: Ray L.)


繼續閱讀...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小班日記:幽幾會飛

yuki-0916-wind
一陣風吹來
幽幾變成氣球就飄到天空上了
天氣很好的星期六
幽幾在開白色雞蛋花的草地上玩得很高興


繼續閱讀...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小班日記:還吃蘑菇

yuki-mushroom-0914


繼續閱讀...

小班日記:幽幾吃草莓

yuki-eat ichico-0914
幽幾今天學會吃草莓,吃完還會很滿意地伸懶腰。


繼續閱讀...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白目得讓人好喜歡

馮光遠之白目
 中午依例逛書店,新書架上多了幾本吸引我的書。看來看去不知道從哪本下手好。翻了一下楊佳嫻的新散文集《雲和》。過去還滿喜歡她幾本文集,記得詩集《屏息的文明》還曾經是治我那時有點錯亂走調情緒的療癒之書。但後來心情好了,卻怎麼也讀不下,變得像老太婆講古似地,好恐怖的差別。
 幾本翻譯小說也很動人。《失戀排行榜》竟出二版,改換封面。可見賣得很不錯。
 後來在書架上看見一本螢光綠地,上面一隻烏龜,書名(作者)斗大字體寫「本文作者為國寶級白目」(另有72種分身)。啊,我知道,我在中時副刊讀過。二話不說拿起,覺得人生踏實點地找到了目標。
 這位國寶級白目我不識得,但大名經常聽聞。他在中時副刊的「三少四壯」專欄曾是我伴午飯的好盆友。
 這冊《本文作者為國寶級白目》,開門就是五十位讀者為他寫序,以及他對於中時的一篇感謝。這麼老套的事情也當然有白目的作法,一如我等經常在公事煩鬱之時,私與知情好友胡亂狂想各種不可能的報復手段,笑中帶淚地調侃一己之無奈。但是這位國寶級白目他實踐了這些看來不太可能的作法。噢,很多時候我的驚訝與讚歎是來自於「這被印出來了」,不得不拍案叫絕。
 想來想去,好像這類快意輕鬆的言論特別讓我喜歡。唉,我真的沒辦法想點嚴肅的事情。

圖|馮光遠,《本文作者為國寶級白目》。台北:網路與書,2006。


繼續閱讀...

Sunday, September 10, 2006

今日はyukiの誕生日



連續兩天沒有去幽幾家打掃
今天才發現收到一封信

今日はyukiの誕生日
----------------------
小班へ
めでたいお知らせじゃ!今日はyukiがおぬしと出会った日なのじゃ。なんともめでたい!
誕生日、とでも言おうかの。1年間あっという間だったのぉ。
yukiを長い間育ててくれてほんとうに感謝しておる。これからもメロたちをやさしくかわいがって育ててあげてくれ。
これからもyukiたちと素敵な思い出を作っていってくれることを願っておるぞ。
アドアドより


9月8日是幽幾生日
幽幾你好棒
你一歲了


繼續閱讀...

Wednesday, September 06, 2006

秋天來了

今天是9月6日星期三。
秋天來了。
早上近10:00,上班途中經過228公園,聽著前幾天剛買Stars的「Set Yourself On Fire」,一陣陣的涼風吹過來。
「美好一天」的假象把我唬得一愣一愣。


繼續閱讀...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啊,怪物

—當代藝術幽怪誌
raqib shaw
 在當代藝術的圖象裡,精怪詭奇者所在多有。藝術家們表達現實或者現實之外的荒誕,不只是直接呈現怪異的非人形象,關於「妖魔」、「幽怪」等概念的表現,很多時候超越了對於形象的刻畫或追求。
 藝術家們不見得畫鬼怪幽靈甚至神佛,但是作品中透露的鬼魅氣息或者荒唐情境,也以轉了彎的形式道出藝術家對於某種魔幻、費解意境之著迷,同時也為觀畫人帶來提問。
■怪獸
 先秦古籍《山海經》圖文並茂地載記了天地之間各邦國的風土博物,其中關於「類人」的描繪最為奇絕。這類今已難以考據的典籍,多半被視作先民記載傳說的一類著作,也有論者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誌、地理誌之一。書中多有人獸混種的形象敘述,或者三頭六臂之屬的類人蹤跡,這些關於傳說、信仰的記載,成為反映人類思維的另種紀錄。
 而當代藝術中關於奇種異類的發明,許多也摻雜了與信仰相關的圖象。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的藝術家拉奇.蕭(Raqib Shaw, 1974-),其作品以巨大場面描寫綜合各種動物形象的怪獸,牠們多半有似公鹿、猿猴的頭部,似人或馬的軀幹,並加上魚尾或者百爪章魚的尾端造形。畫面中成千上百的水族動物,有些化為振翅的蝶翼,有些則為烏龜蝦蟹的形體,珊瑚翩翩,海葵繁麗,這些水族與人體的混合,以交歡的姿態呈現。除此之外,原始信仰中常見的陽具崇拜也在他的作品裡現形,折斷的陽物在怪獸的手中,恣意噴發而出的液體化作畫面中無數的小陽具蝴蝶,還有鋸齒大張的血口惡魚等在一旁獵食這些怪物。
 拉奇.蕭的作品用色綺麗,一如神話詭異繽紛。
 從民間文化得來靈感的創作,在素人藝術家的手中更直接地轉化為圖中妖物。這些妖物不一定是神獸鬼怪,而是在理性思維中總要判斷為「變形」的人。洪通作品裡屢見與動物、植物、文字造形連結的人體,從某種角度而言,與得自傳統宗教靈感的拉奇.蕭作品,有異曲同工的靈魅之妙。
 李宜全的〈陰離子〉和〈道德感〉,簡單明瞭地讓觀者思考費神的問題。而洪易的作品,向來有鮮豔的色彩、繁複的線條密密紋身。人間的各種狀態轉而為作品裡「類人」或者「類動物」的形象,圓渾憨厚的外形,卻包裹著花花綠綠的圖樣,極富草根民俗風味的造形,以各式笑臉說唱比人還開心的怪物人生。無論是動物大集合的〈十二生肖〉、兩腳前後錯倒的〈龍的傳人〉、〈花姿招展〉、〈元寶金剛〉,以非常台灣人的憨直,造化了宇宙無敵的大怪胎。
■警世
 中國的六朝時期,政治情勢板蕩,時人寄託思想於各種神道信仰,這個時代神靈怪誕小說輩出,最令人熟知的莫過於晉朝干寶的《搜神記》。《搜神記》裡記載的情事,多半來自民間傳說,在今天看來有如一篇篇的鬼故事。故事或與道德的議題相關,顯露當時人間的道德價值與現世觀。
 到了唐代,稗官野史所記的妖異故事,成為傳奇篇章,也是後朝戲曲劇本的最初素材,著名者如〈鶯鶯傳〉、〈枕中記〉、〈霍小玉傳〉、〈南柯太守傳〉等。唐人傳奇有俠義、有恩情,也有各種關於背叛、貪得權勢的故事,在精簡的篇幅裡道盡世間百態,佐以神怪靈異,勸人道德,教人不可存惡心。
 而當代藝術中,能夠化約在「妖魔誌怪」類別的創作,卻不一定牽涉了道德的判斷,看似怪怖離奇的形象,絕非能以簡單的善惡兩端加以區別,這也是作品引人入勝的原因之一。甚至這些作品所傳遞的訊息,是更後面、更巨大的妖魔——關於意識型態或者無形如鬼神的物事,它們經常縈繞人們心靈,卻使人們不自知覺。
 帶有警世意味的創作,卻多半作來不是要說教論理的。無論是侯俊明的「搜神記」系列,或者吳天章〈永協同心〉、〈黃梁夢〉、〈同舟共濟〉等,以詩籤故事與圖象所構成完整篇章,帶著唐人傳奇式的宿命因緣。作品中的妖魔之感未必來自殘缺的人體或者開懷的笑容,難以跳脫的輪迴與錯誤的人生,成為盤繞觀者心中的意念,亦正亦邪的氣息,使人觀後有如入城隍之廟,數算只有自己與天地知道的祕密。而侯俊明作品一貫對待物象的方式,即遇神佛亦同樣無礙地轉化為傳達內心情感的載體。〈強力肛交之煉愛佛〉即為一例,因為取用了宗教相關的圖象而更顯怪奇,在這裡,神佛與妖魔已經不在它們是何物或者是什麼樣的形體,肉身可辨的情感才是超越神靈並刺激觀者感受的衝擊。
■以為對抗
 至於當代藝術作品中,對於神佛等宗教圖象涉入較多的張乃文作品,則以現行既有的造像做為顛破無形障礙的施力點。儘管與宗教相關的圖象充斥,張乃文的作品並不在於挑釁信仰,而是質疑深深左右人們意識的無形妖魔,無論是知識或者執念。
 影像作品本身就帶著幾分詭魅的因子。雖說從現實攝像,凝結的瞬間以機械光學解釋看得到的世界,但許多人間場景以攝影技術捕捉之後,或由藝術家選取、拼貼,常會造出看似另一世界的妖魅。
 關於城市場景,黃建亮的「地球村遊民」系列、游本寬的「真假之間」系列裡,部分作品呈現都會環境疏冷、詭異的一面。這些由城市所製造出來的「文明」景象,混雜了被遺棄或強迫指定的痕跡,不一定合理,卻如假包換地存在,帶著魔幻的現世之感。
 姚瑞中的攝影與裝置,自1997年的「天外天」、1998年的「人外人」系列、2000年的「獸身供養」、「野蠻聖境」,到2001年的「天堂變」等,以金箔或銀箔加身的影像,呈現了關於台灣這個地方的環境、現實與狂想。作品中混合的各種生物或類生物的形體,冷冽地構築出荒唐情境,不得不使人意會出影像最妖魔的質地,其怪怖並不在表面的形象,而是它們現形的方式與背後似乎意有所指的那個需要對抗的東西。
 當代藝術的妖魔穿越具體形象,提醒觀者保持冷靜。面對現世及不可得知的物事,它們經常要以刺激的意象達成質問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妖魔或者怪靈或也化身為各種可愛又邪惡的面目示人。提供餘興節目的同時,也讓人思考怪物本身之「怪」,究竟包藏了什麼樣的價值判斷,或者,提醒了所謂必要的信仰或者恐懼。它們可能遠比現實更加現實。

圖∣拉奇‧蕭畫的怪物


繼續閱讀...

Friday, August 11, 2006

小班的成分



小班最近獲得一個有趣的網站
可以探知任何物事的成分

小班的成分非常厲害
有31.45%是「對艦大型雷爆彈」

其他親朋好友的我也查過了
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成分莫過於

成為豆腐的覺悟
天邊一朵雲
心中的斷背山
國造六六火箭彈
一江春水
……


繼續閱讀...

Friday, July 28, 2006

小班日記:幽幾坐在草地上


















長大的幽幾坐在草地上沉思。
幽幾今天撿到一顆新的種子,55號澆花筒,
所以草地上長出桃紅色牽牛花。


繼續閱讀...

Thursday, July 27, 2006

孤獨:不可能的修練

辻仁成《旅人之木》和岸本齊史《火影忍者》

 只愛自己的人或許不能簡單地解讀為自私。那可能是面對所有感情最後的防線,也可能是決定以長時間消耗摧毀自己,來換得對他人情感最小傷害的權宜之計。
 《火影忍者》裡的漩渦鳴人,襁褓中被封了不祥的怪獸九尾妖狐在肚臍裡,沒有父母的他在木葉忍者村也不受其他人的歡迎。雖然如此,他善良單純、生性樂觀、相信任何人。其孤獨來自於不可選擇的宿命,用熱情和志氣挑戰一個沒人會拿來當理想的理想——成為歷代最偉大的火影。鳴人的命題是獲得認同,伊魯卡老師、他喜歡的春野櫻,甚至是要他命的對手們,一個個成為他在忍者世界修練的微型通關。
 宇智波佐助則出身一支特別的忍者血統。血繼限界的獨門忍術寫輪眼,成為他們家血腥華麗的招式。小時候目睹了哥哥宇智波鼬為了練就超人的萬花筒寫輪眼而殺光全家。家族全滅,只剩兄弟兩人。宇智波鼬從小就是佐助崇拜的對象,哥哥就是模仿甚至超越的假想敵。
 砂忍者村的我愛羅,被父親風影大人把一尾守鶴封印在他體內。兄姐勘九郎、手鞠都沒有個子小小的他來得有殺傷力。孤絕的王子,因為害怕守鶴的力量侵佔徹夜不眠,這個嚴重黑眼圈的瘦男孩內心猶如密室,額頭上寫著「愛」字卻沉默成性,思考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命定和改變……
 《火影忍者》熱鬧至極,人物輪番上陣,新仇舊恨不斷。忍者國與忍者村內內外外的眾多角色相互糾葛,打打殺殺,而故事中隱含了一條關於孤獨的安靜線路。
 面無表情的我愛羅、舉目無親的鳴人,與哥哥以恨共存的佐助,彼此用難以理解的個人困難和殊途同歸的寂寞人生,相互爭鬥、憐惜、並肩作戰。
 命運設定了許多孤獨的關卡,尤其和親人相關的又最難以面對。親情的無法決定和割裂,簡單者可以像是報紙上別人家水果刀刺死父母、枕頭悶死嬰兒、帶著孩子們投海,或者父亡母離徒留一對小姐妹等著鄰人接濟度日。
 而複雜的就是每個人自己要面對的各種情緒。
 辻仁成的《旅人之木》,也從家庭的某種寂寞寫起。幾乎同時前後死去的父母,以及少年離家、在雙親葬禮中也未曾現身的哥哥高久勇治,是主角與故事整體通篇的靈魂。為了尋找失蹤多年的親兄,主角造訪他閒置已久的租處、過去的情人、曾經共事的男子,行徑神祕的哥哥,像是不可親近的魔鬼,總是自言自語著小弟聽不懂的玄學怪論,以不斷地流血體驗自我存在的感受。
 主角的父親告誡他:「這個世界上你和哥哥是唯一的血親了。」但小時候哥哥卻說:「我們雖然是親人,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靈魂,根本就是陌生人。」
 《旅人之木》以尋找歸屬做為隱性的主題,究竟誰屬於誰或者哪裡,都成為無可得知的、徒勞無功的追問。
 最後,《旅人之木》裡的高久勇治死於山難。主角透過新聞畫面得知死訊,一如想像與認定中的那樣,一點感覺也沒有。這個死去的謎樣人物,並不是整本小說的關鍵,而是導引故事的幽靈。他是一個巨大的空洞,存在主角的心中。
 也存在我愛羅、鳴人和佐助的心中。而小忍者們被以忍術和幻術的鍛鍊,試圖抵銷這個寂寞。忍者學校教他們:「忍者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岸本齊史卻也以鳴人落寞的眼神和淚流滿面的小櫻,幾度答覆讀者——這是不可能的修練。


繼續閱讀...

Saturday, July 15, 2006

小班日記:幽幾跑到前面來



幽幾今天會跑來前面笑


繼續閱讀...

Friday, July 14, 2006

任失敗與殘念的人生踏過自己小小的身軀

——嶽本野薔薇《missin’ 在世界終點的雜貨店》、《missin2蝙蝠傘子》


 光是「少女」二字就已包含太多想像。這個詞彙足以構成一門學問。她們好奇、倔強,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情。可能性感又可愛,可能善變,無知卻讓人喜歡。過氣的「青春洋溢」幾乎被視為不合時宜的解釋方式,已經不足以形容這個群體。「少女」的最當代詞解聯繫了「盛裝」、「高消費能力」、「反智」,卻也同時享有「裝口愛」、「高負債能力」、「自信」等一體兩面的頂級配備。她們不易馴服,知識無用,美好的身體裡是低智商夾心。
 但是,或許人們生性鍾愛病態,自從「少女」從正面善良的健康美好,妖魔化為無知的漂亮怪物,當光滑稚嫩的身體帶著腐敗的氣息,更多好奇的眼光盯著她們,不住地以手指逗弄輕戳,看她們如小動物一樣難解地扭扭身體,賓主盡歡……


 嶽本野薔薇(Takemoto Nobara),幻想自己生於洛可可全盛時期的京都中年男子,平日以華麗的蘿莉塔裝扮現身。他的小說《下妻物語》、《missin’ 在世界終點的雜貨店》、《missin2蝙蝠傘子》等,輕薄短小,用流麗的文字承載如幻似夢的少女世界。受困在現實世界裡的男女,在一個好似另闢視窗的空間裡安靜地接受人生困難的打擊。《missin’ 在世界終點的雜貨店》、《missin2蝙蝠傘子》等三篇小說,在少女的範疇裡選擇一支典型鋪陳,混合著蘿莉塔與龐克,蕾絲蓬裙與撕裂的皮衣,混合著清淡香氣與血腥味道,他們喜愛Vivienne Westwood,他們是地下搖滾。他們輕輕抽取一張面紙擦去無可名狀的悔恨之淚,攤開雙手躺在柔軟的白色床墊上,閉上眼睛任失敗與殘念的人生踏過自己小小的身軀。


 過於浪漫也過於輕盈,嶽本野薔薇用文字的紙盒小心包裝少女的心與身體,打好蝴蝶結之後將它放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黑暗的盒子裡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過了幾天傳出敗壞的味道。
 一個沒辦法用常理測量的世界。 她們執意抵抗,消耗自己。堅強地與周圍決裂。


繼續閱讀...

Tuesday, July 11, 2006

我的好盆友結婚了



六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我最好的盆友結婚了。
婚禮可以是很節目緊湊的(好似週日晚間綜藝節目那樣精采)。
連專業攝影都稱讚這大概是他們看過最熱鬧的婚禮。
新人的爸媽也不約而同地非常輕鬆自在,談笑風生(和印象中婚禮上總會緊張兮兮的爸媽不太一樣)……
我的好盆友請我當她的伴娘。
還把最後本來讓大家搶的捧花直接送我。
三個高中最要好的,只剩下我還在後面逛花園……

圖∣美豔動人的新娘Samantha(左)和繼續逛花園的小班。這張了得的照片來自專業的攝影夫妻檔zack & shannon


繼續閱讀...

Saturday, July 08, 2006

小班日記:幽幾家煥然一新



今天幽幾家多了很多家具
可是一次只能擺五種
幽幾想了很久
終於把家裡佈置好了
很高興


繼續閱讀...

Friday, July 07, 2006

小班日記:幽幾魔咒

幽幾今天到另一個(路邊才剛認識的)好盆友家玩,
而且也有拍照留念。
後來大家都說,千萬不要跟幽幾一起照相。
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你就是會「剛好」眨眼睛。
無辜的幽幾,無心地造就了一道魔咒……


繼續閱讀...

Saturday, July 01, 2006

小班日記:幽幾去朋友家玩



今天幽幾去朋友家玩的時候,撿到一顆綠豆。所以幽幾家多了一個盆栽。


繼續閱讀...

Thursday, June 29, 2006

小班日記:睡成一團










大家都在睡覺


繼續閱讀...

Friday, June 23, 2006

我的西服不滅



 韓國藝術家Young Kim花了14年的時間,穿著一套西裝到處拍攝,然後把影像在各種背景上合成。有些照片看來是第一現場沒錯,但是有些就太奇妙了(比如把自己用塑膠袋裝起來,變成一包玩具)。
 最近Young Kim和Agnes b.合作,展示櫥窗裡有大型塑膠吹氣人偶一隻,圓柱光頭、黃色大眼鏡、筆挺的西裝。店裡還有快照亭,花50元就可以穿戴上假西服和道具眼鏡,拍張自己的西服不滅。
 一直對快照亭有一種臨時的、困窘的印象。這種拿不到底片、畫質比不上一般照片的東西,真是端不上檯面。一直想不通怎麼有人在需要證件照片時,竟願意坐在路邊的布幕後面,啪啪啪啪,拍四張了事。
 後來我發覺,拍照片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頭照也一樣。那些照片根本無法說明什麼。於是連最近重拍身份證用的照片,也都草草了事(可以用幽幾的照片嗎)。雖然還是去相館好端端地拍了,但是醜不拉嘰的,倒也不是很在乎。
 想起最後一次拍正式的「大頭照」是大學畢業的時候。我騎著腳踏車從成大到民生路上的老相館,千里迢迢慎重其事地拍了學士照。那張照片看起來像是裝老氣的傢伙,拍回來後只有我媽媽對照片感興趣。
 四年以後,我好不容易把碩論寫完,連滾帶爬地過了口試,突然鬆了一口氣地開開心心打包回家,連拍大頭照紀念一下也沒興趣。
 不過那天我路過紐約紐約的Agnes b.,看見快照亭。突然想起了愛蜜莉。我繳了50元,店員幫我「披」上道具服裝,戴上大眼鏡。
 像是比較複雜的大頭貼,或者是比較簡單的扮裝遊戲。按下拍照鈕,強光一閃。
 幾分鐘之後,照片從洞口掉出。
 店員為我把照片放進準備好的相框。我看看照片,腦中閃過黑人大哥和黑澀會美眉……
 今天的dress code是超齡蘿莉塔。


繼續閱讀...

Saturday, June 17, 2006

小班日記:幽幾大便了



今天早上小班看到幽幾的新功能,
嚇了一跳。


繼續閱讀...

Tuesday, June 13, 2006

小班之生活失序

(1)
早上買咖啡。
櫃臺小姐:「總共是60元。」
我從皮夾拿出儲值卡。
櫃臺小姐:「呃……」
看看手上的卡片,原來是悠遊卡。
而且已經是本週第二次幹這種事了。

(2)
昨天早上7:30聽見手機的鬧鈴響了。
關掉之後手機還拿著又賴床睡著。
迷迷糊糊夢見正在打一場激烈的球賽,好幾次球在手上卻屢投不進。籃球千斤重一樣地總是不聽使喚,不知道為什麼進球變得好難,真令人沮喪。
後來球又跑到我手上。這次我奮力把球拋出……
「咚!」
一聲巨響把我驚醒。
原來是手機被我丟了出去……


繼續閱讀...

Saturday, June 03, 2006

小班日記:幽幾新單字
















今天幽幾又長大了一點,還有學會一些新單字。


繼續閱讀...

小班日記:幽幾新單字
















今天幽幾又長大了一點,還有學會一些新單字。


繼續閱讀...

Friday, June 02, 2006

小班逛市集之二:新一代設計展



●什麼都要錢的一種展覽
 今年已經是第25屆的「新一代設計展」,是一年一度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同台較勁的場所。雖然舉辦多屆,今年還是我第一次到現場看展。過去曾經看過許多「藝術相關科系」的畢業展或跨校聯展,面對「新一代設計展」,許多展覽呈現、態度、行情上的不同,讓我頗為驚異。
 簡單來說,設計科系為主的「設計展」和純藝術科系的「畢業展」,最大的不同在「氣氛」。說「氣氛」未免太過抽象,但「氣氛」來自於每一個實在的細節,方方面面的特質綜合起來的確如此。
 比如說,設計展在世貿一館舉辦。世貿大概是辦「國際藝術博覽會」等級的場地。在這裡辦意味著花錢、場面大,也意味著觀眾是要買票進場的,各家參展者想辦法證明自己的魅力吧。即便入場門票需要200元,官方發出的新聞稿上明言寫著三天有破六萬人次的參展人潮,實際上,我在星期日及星期一兩天也都見識了「擠爆」的人群,多半是學生。會場裡,我看見設計科系學生是以「打群架」的方式在做展覽的。他們對於自己的作品深具信心(無論對於自家作品程度好壞有無自覺),對外,每個學校都在比高下,對內,同一院校裡的每個設計系所也在相互較勁。每個攤位,都可以看到大聲叫賣的、拿著畫冊、海報在展場主動向觀眾介紹並兜售的,儘管這樣看來有點「廉價」了(如果是就一個「展覽」來期待展場氣氛),但是賣不賣的確是非常根本的問題。
 這就是設計科系從事者普遍要面對的環境及現實。做為一個學生,他們已經被訓練得要認清這一點。無論是他們的作品本質上仍脫離不了實用或者具有經濟效益,或者在現場的各種行為,我幾乎可以獲得這樣的結論:「錢」是所有的答案。
 現實是很殘酷的。設計學系總體而言是一個讀起來很花錢的科系(為了平日的作品、畢業的展覽、畢業畫冊的印製,每個人在學費之外還要負擔很多),尤其是私立學校。在近年來台灣設計科系頻頻創立,競爭激烈的情形下,普遍而言卻可以看到表現較優的校系多半是私立學校。例如今年展覽裡展場總體規畫獎項的前三名得主,分別是樹德科技大學、銘傳大學、實踐大學。其他個人獎項更不用說,獲獎者多半出自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平面設計系等。
 在激烈的校際競爭之下,出現了某些名師效應。明星老師成為學院校系的招牌,但是我卻更希望看到主打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本身。
●消費者做決定
 幾場和「錢」有關的展覽,檔次不同,訴求不同,發生的場所也不一樣。從這些展覽可以看見一些微妙的現象,比如就空間而言,從商展標準備配備的世貿展場,到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這是所有場地裡唯一標榜「創意」者),再到高度關係著市民生活街頭,它們在文化活動(甚至是被期待為「具有經濟效益的文化活動」)裡所扮演的載體,能夠發生多大的作用?它們所具備的特色及功能,是否與活動密切地發生關係?
 今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強打「年輕藝術家」,雖然很多畫廊遵守了這個遊戲規則,但實際上,在畫廊界和其他領域裡,所「認定」的「新生代」或者「年輕藝術家」是有出入的。一般而言,要真正進入畫廊市場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條件配合,畢竟這些創作不是一個500元的小物,它們也不是這樣被期待的。
 牯嶺街的創意市集和新一代設計展,讓觀眾體驗到了熱情。這樣的熱情成為支持創作最大的力量,但是回到市場的邏輯,賺不賺錢則是另一個指標。怎麼讓消費者掏出鈔票買單,終究是要靠本事的。

圖∣新一代設計展剪影。左上:東海大學工設系右上:新一代設計展門面、左下:實踐大學建築系、右下:時尚故宮—old is new摩登T-shirt設計展。


繼續閱讀...

Thursday, June 01, 2006

小班逛市集之一:牯嶺街創意市集



●沒有人假笑
 5月20至21日牯嶺街的「創意市集」,一時之間讓短短的、老舊的牯嶺街變得好吵又好擠。週末那天太陽好大,下午到達市集現場的時候,整條牯嶺街已經擠滿了擺攤的、逛攤的人潮。主辦這次市集的是南海藝廊,當我問道整個活動的經費有多少,黃海鳴說:「向學校申請兩次活動的經費十萬元。工作人員是不支薪的,主要的費用花在租借攤位用的帳棚和電力。」
 我想,對「藝術」或者「創作」或者「藝術產業」有興趣的人,都應該來看看這個用有限經費做出來的活動場子有多熱。很顯然地,有沒有錢當然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這裡大家都那麼地投入,最重要的是一種認真的態度,沒有官腔,沒有對外說法,沒有假笑,也沒有了不起的大人物一起來拍照留念這種事。
 天氣好熱。我想到更早的一個星期,連續五天我泡在華山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現場。相對於牯嶺街這些擺攤子的阿弟阿妹,畫廊博覽會當然氣派多了(儘管還是不夠涼快),這場子賣的是藝術,單位價格以萬元計。行情是多年來台灣畫廊產業辛勤建立起的價目表,這是一個有規矩的商場,要有今天的場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那幾天採訪的經驗是,畫廊老闆們自備手扇,邊搖邊說。有60%的畫廊老闆談起博覽會先禮後兵,先說滿意的部分再說不滿意的(不滿意的主要是場地條件不佳以及銷售成績),30%的畫廊老闆直批不夠國際水準云云,剩下的10%給予佳評(好熱還是要擦一下汗)。
●什麼是活力
 當我置身在牯嶺街,這些小朋友們非常認真地做起生意來了。依照往年的經驗,今年的牯嶺街創意市集採取預先報名、篩選的作法,也就是主辦單位確保參與者的基本資格與商品水準。這次參展的攤位除了為數眾多的手工布偶、明信片、服裝、飾品類別,還有零星幾家賣的是與文字相關的創作,包括各種形式的詩集(扭蛋詩、戳戳樂詩、火柴盒詩、紙本詩集……)、印章等較為冷門的商品。
 牯嶺街創意市集無疑是一種較為煽情的藝術產業模式。
 大約大學生年齡的擺攤者,自信地推出自家商品。他們大聲叫賣,歡迎光臨,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拿起來看看,備有自製的價目單和各有特色的名片。普遍而言布偶類商品的價格400元起跳,衣服鞋子包包較貴,明信片等小物件則薄利多銷,而詩的價格一首10至50元不等,得視形式而定。(我花了10元戳了一首詩,印在一張3×5cm大小的紙上……想想好像買詩集比較划算喔?)
 所有販賣商品的人都卯足全力招攬顧客,遇到欣賞的其他擺攤者也會以實際行動表達鼓勵。
 除了攤位的叫賣和現場行動演出的表演藝人,牯嶺街派出所外面有戴著白毛線帽穿著短裙的男孩一名與另一女生搭檔扭腰擺臀舞蹈演出。他們的表演其實不很特別,但是他們的表演態度是令人喜歡的。好多人圍觀並且賞錢。 熱鬧的週末人影鑽動。年輕學生們的單純可愛讓這裡充滿美好的氣氛,儘管整體而言,商品的形式還有很多有待開發的空間(多數賣布偶的都是張著閃爍小星星眼睛的大頭動物造形),而商品的精緻度也還可以要求……但是牯嶺街的創意市集已經很令人感動地散發出一種「活力」,這種活力不折不扣地,正是許多展覽或者活動企畫書中經常出現的字眼,但是,光說不練怎麼行?或者應該說,「活力」這種東西,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 (花腦筋想點辦法吧) 。

圖∣我在牯嶺街創意市集台北不來梅攤位蠢花所販售的自製小包(一個350元)。因為愛不釋手天天使用,導致白白的身體已經變髒了(小班的東西通常都會這樣)。小班拿這袋子來裝iPod,為了試一個裝得下的,蠢花在忙碌的攤位上一一打開包裝好的袋子,拿給我試到滿意為止。身為市集裡擺攤資歷深、成交量頗大的老闆,蠢花沒有架子、永遠微笑,服務指數★★★★


繼續閱讀...

Friday, May 26, 2006

你可以再有創意一點



—大趨勢畫廊「Brick—賴九岑2006個展」

 對於可見事物背後所隱藏的祕密,賴九岑是有興趣的。或許那些眼睛早已習慣到視而不見的光鮮事物後面,並沒有什麼祕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賴九岑還是可以透過觀察力和想像力,在畫布上呈現出你不可能看過或者想過的樣子。
 你以為你很了解飛天小女警泡泡或者無敵鐵金剛嗎?這些角色可能做為一個背負很多虛構意義和故事的人物,甚至是背負著莫名其妙的正義感,但是那都不打緊。在賴九岑的眼裡,最吸引人的是因為經常拿在手上反反覆覆盯著看,日久生情而看出的特有意象。那些意象變成畫布上一層又一層的線條、造形,規格化的系列作品每一幅都看來那麼簡單,卻怎麼也看不完,被賴九岑不斷埋下又挖掘出土的形貌,為你出了一道道沒有解答的題目。
 仔細看。在作品裡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同心圓,也像是彼此的眼睛對著看。
 好多來看展覽的學生,他們好奇地對著大幅戴著防毒面具的頭看了又看,和賴九岑討論著繪畫上的種種問題。
 什麼問題都好。看著一系列陣勢頗大的作品,心裡一定懷疑著為什麼簡單形狀塗繪,竟可以任意變幻成此般豐富奢侈的狀態。但是,別再問賴九岑為什麼要以玩具做為這系列繪畫的起點,因為這個問題已經被問過很多次了。

圖∣ 賴九岑作品


繼續閱讀...

Tuesday, May 23, 2006

小班日記:天阿…幽幾長大了



今天幽幾變成比較大隻的
像棉花糖一樣很胖
mero度80 :-)


繼續閱讀...

Saturday, May 20, 2006

像是一個快樂的神經病



 上週末的半夜,在誠品音樂館的試聽機前,看見advantage Lucy的Echo Park唱片封面,一個逆光的女孩手上拿著被太陽照得發亮的彈珠。側標上寫著「一張聽了精神抖擻的唱片」。連日加班命都快沒了,這樣的宣傳文字真的很吸引我(天阿快讓我回復熱情吧)。
 每天早上,當我如遊魂般坐上公車(心裡還想著剛剛離開的棉被應該還熱熱的……)展開遲到的一天,將iPod音量開大,這張Echo Park真得會讓心情好一點。主唱Lucy的嗓音是沒像側標文案上形容的「無垢」,質感和陳綺貞有一點點像。每每聽到她以一種奇怪的腔調唱著英文歌詞,總會聯想到陳綺貞唱Sentimental Kills的感覺。
 尤其喜歡グライダー的愉快和Anderson略帶神經質的任性。這張唱片讓神遊的我在睡眠不足(眼睛好痛)的情形下,連走路都精神奕奕了起來,像是一個快樂的神經病。

圖∣advantage Lucy Echo Park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