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2, 2007

黑夜的獨家訪問

—蔡宛璇的〈夜間漫遊〉

1. 逆向
 夜景。
 所有畫面隱藏著一個逆向的量感。黑色的,關上的,模糊的,正在離開的,搖晃的,沒有人的。
 有一些看來清晰的部分,例如文字,或者夜景中的光源。但正是這些清晰的部分,將整體帶向更大的不明確之中。

2. 那些搶戲的燈
 無論是早期的創作或到最近的〈夜間漫遊〉,光線是作品裡相當重要的質素。蔡宛璇提道,夜晚的燈光像是劇場的聚光燈,有種戲劇性的效果。
 就著燈光,故事在台上演出,燈光投射之處,就是視覺的焦點。
 蔡宛璇的〈夜間漫遊〉在各地收集了夜晚的影像,它們是城市或鄉野的某個角落,或者也可能是持相機或錄影機的手沿途的經過。這些影像部分以定格的方式呈現,或夾以持續行進的錄影片段。影像之外,切入不等的聲音與文字,來自天或者海的聲響,以及更多人所製造出來的,各種自己和物件的聲音。
 身陷〈夜間漫遊〉的影像與聲音之間,光線迷詭,燈光暗示劇情的位置所在,但隨機組合的視覺與聽覺卻充滿著斷裂感(discontinuity)。這不是一則整體的文件紀錄,卻被以相似的性質串連、縫合。它不指向某個特定的事件,每一個黑暗的畫面裡總有光源,脈絡不一,意象各異。
 如果要將整個「故事」銜接,唯一的線索是黑夜。
 事實上,「故事」並不存在。
 戲份最多的是那些燈。

3. 什麼沒被說出來
 夜晚的光源讓事物顯現。畫面中的那些發光體,在一個切斷脈絡的場景之中,甚至得以回歸最純粹的狀態;它們照亮物事,而那些被照亮的卻無法取代它們,以致成為最神祕的部分,亮得令人費解。
 黑夜裡的黑狗。淨空路上的交通號誌。緊閉的鐵門。停著如雕像的卡車。影子。空無一物的攤販。這些被選取的畫面在光線的作用下以逆向的方式,呈現一個固定的狀態。隨著影像的流動,這些相對固定的畫面成為意識暫時可以依賴的憑藉,但所有的「已知」卻召喚出背後更巨大的未知,正如一盞盞明亮的燈光,什麼也沒照見,除了更大的空洞。
 這些黑夜裡的事物,伴隨著不必然同時收集而來的聲響,被呈現在沒有固定組態的序列之中,光的來源與被照亮的部分,指出了本身之外不明的那個部分,同時,黑夜的景色暗示了另一個相對的白日世界。那個曖昧似乎不存在的世界。

4. 連戲
 聲音是〈夜間漫遊〉幽微畫面之間切換的喘息。

5. 與世隔絕的時區
 在〈夜間漫遊〉裡,時間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被體驗。除了視覺的畫面接換影響了時間感的作用,聲音更像是一條延長線,拉開了時間,儘管沒有什麼因此被拖延。
 帶有重複性的聲音特質,敲碎了前進更新的時間感。人所製造的聲音多得不知凡幾,聽來卻又一樣平板。誦經的聲音是不休止的咒念,嘈雜聊天沒有結束的時候。海浪、雨聲是有史以來就沒停過的聲響。時間在這裡找不到可供查詢的線索,收訊不良的焦慮讓聲音充耳即成雜音。
 〈夜間漫遊〉畫出了一個時區,混合著與世隔絕的悽惻和清明,在燈光熄止的時刻才告完結。
 而燈卻始終亮著。

6. 倒反日常
 人的種種作為在〈夜間漫遊〉中摸黑行進。聲音顯現了其中部分,而影像將人工世界以負向的處理方式彰顯。關於人的影像不在〈夜間漫遊〉裡正面表示,而是如鬼影以虛空現形。片中不在場的人物讓觀眾成為唯一的參與者,被邀請踩踏在紙箱鋪成的道路上,與那些不知道是誰的誰一起圍觀黑夜。
 從作品的內部來看,〈夜間漫遊〉如同把裡布外翻,亮出這個世界平時隱藏的部分,以些微的光線包裹住巨大黑暗,在照亮的同時揭露暗面存在。而另一面,展場的裝置上,紙箱抽掉原本中空容納的性質,扁平至極地成為踩在腳下紮實的地面。在蔡宛璇過去的作品中,紙箱是可以堆疊、倒轉、建構的材料,藉由大量的紙箱排列,她創造一個暫時性的、軟性的空間,隨著強光的注入,塑造出戲劇性的效果。而〈夜間漫遊〉將這些紙箱化為襯托影像與聲音的引路裝置,在漆黑的夜間景色裡,召喚觀眾經驗裡關於破舊場景的記憶,擁擠的、煩亂的、因為潮濕而變質的日常,在影像的轉瞬變化之間,也隨著腳下的紙箱一一密合、收攏,藏在最平凡的外表裡,將熟悉的影像、聲音與氣味,重新組裝。

7. 黑夜的獨家訪問
 夜晚,文明藉著光以啟蒙的姿態介入沉默的世界,保證一個沒有死角的安全地帶。蔡宛璇的〈夜間漫遊〉則從每一個有光的裂縫穿入,以細碎片段重建黑夜的現場。光與聲音的線條在幽暗的空間裡交錯,表面靜止卻躁鬱不安。這一則黑夜的獨家訪問,是夜遊者地圖上不曾出現的導覽。亮著的室內與室外,孤絕且蒼涼,以倦容映現對面的白日時光。

tsai
圖∣蔡宛璇 夜間漫遊 現場裝置(轉自高雄市立美術館的網站)

▌後記
 這篇文章應國藝會「科光幻影」展覽而寫。
 清明節的假期前後,我們首次碰面。她留台的時間短暫,行程匆匆,那幾日我也忙(忙什麼我也忘了),只記得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在email和手機聯絡總是陰錯陽差下,終於見了面。在公館的小咖啡店,她帶來以前作品的介紹,和這次預計進行的作品計畫。從台藝大時代的作品,到法國求學期間所作,蔡宛璇多半以燈泡、紙箱、釣魚線、紙張、布料做為主要的創作媒材。作品裝置在陰暗、錯落的畸零空間裡,讓我滿訝異於一個小女生可以獨力完成這些有「吃掉整個空間」霸氣的作品。我感覺她對於空間以及光線的處理,總是帶有「浪漫」的成分,卻又用一種具有攻擊性的企圖建構出來。
 蔡宛璇也寫詩,有一本詩集《潮汐》。
 後來,她的一些作品和從事聲音創作的男友共同完成。而這次的〈夜間漫遊〉,則去掉了大多數的現場裝置,主要以聲音與影像的連續接合為表現的方式。展場裡的紙箱則延續自她以往的創作媒材,也來自這件作品所需的氣氛。
 相對而言,這件〈夜間漫遊〉和她以往的作品形式不大相同,老實說,在寫完這篇拖稿快一個月的文章前,我沒看到完整呈現的樣子,甚至僅有的已知是她提供給我的demo影片,前後大約2分鐘。幸好,這些素材對於觸及這件作品大致足夠,但也因為如此,我始終不安(合理的拖稿理由之一),寫得很慢。其中的部分原因,也可能是這個任務對我而言,有點像是和這位小詩人的比賽,也在找一種書寫的方式,回應作品的氣息。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小珮到處一遊

^^

Anonymous said...

很有詩意。

(小班可否再跟你買宅專輯那一期的雜誌,因有人想買但買不到說。)

March said...

如此斷裂的作品,妳能夠寫出這樣具有詩性流動的評論,實在是狠不簡單~~~觀者所花的氣力與意欲征服黑夜中混亂的影像之霸氣,可能要比此藝術家更加汗流浹背吧~~

Anonymous said...

*小珮
吼吼,你又來玩了 ^_^歡迎歡迎
想必現在妳已進入最忙得期末階段~
加油加油

*黑眼圈
是喔~下架了買不到......
馬上寄到
:-)

*march
呵,謝謝你的鼓勵拉
其實作品呈現起來應該不錯
只是

我也還沒看到......